1.认知不协调:当人类的存在“明明必须这样做,但是却做不到”这种自我矛盾心理时,会因为这种状态产生不快,希望尽早消除。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认知不协调”,面对自身存在的矛盾,人类首先想到的不是这个矛盾是否能够真正消除,而是专注于“想要消除这种不愉快的心情”这件事,所以就算无法解决本质上的问题,也会第一时间想出一个对策。
这或许就是我们知道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知道这些道理后,我们可能也尝试做出改变,但改变时的心理很不舒服,觉得很难熬,于是你便坚持不下去了,你想着一定要从中走出来,于是你便选择了放弃。
其实当你放弃时,你不妨问一下自己当初为什么而开始?很多时候我们都忽略了提问题的重要性,尤其是扪心自问,书中认为:一个“优秀的提问”,不能是单纯得到答案后就结束的提问,而是能够引发出更多的问题从而接近本质的提问。为了找出本质的原因,必须“重复五次为什么”。
比如我想写作,但偶尔我总想偷懒,我就可以做出提问。
我为什么要写作?
因为我喜欢美好的文字,想记录生活,更想出版一本自己的书籍。
那么为什么想要出书呢?
我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让更多人看到我,之后就可以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考虑自己创业,成为一个和spensor一样厉害的大咖。
为什么想被更多人看到呢?
因为我觉得人来人间一趟,总要留下点什么,文字是最好的载体,我也希望通过我的文字温暖更多人,在某方面成为一个IP。
如果不成为IP又会怎么样呢?
我可能写了很多字,不会被人看见,最后也出版不了书籍,成为不了一个有影响力的人。
如果出版不了书籍又会怎样呢?
我会有些失落与遗憾,觉得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也无法向更多人表达我的看法,无法帮助更多的人。
2.英国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西里尔·诺斯古德·帕金森曾经提出了一个“帕金森定律”。这个定律包括“只要还有时间,工作就会不断扩展,直到用完所有的时间”和“支出会膨胀到与所有收入持平”两个法则,这两个法则的共同点是,人类不管做什么事都有“将得到的资源用光”的习惯,而且拥有“希望有更多时间”的想法。
因为我们要学会为自己找到限制,比如一件事情没有截止时间你就会不断拖延,但有了截止时间你就会更紧张一些,确保完成任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