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读了《思维导图》,引发了自己的心一点思考和感悟,很分享给大家。
人脑思考需要经过哪些过程?
接收:任何感觉器官能感觉到的任何东西。
保持:记忆,包括记忆能力和回忆能力。
分析:模式辨认和信息处理。
输出:任何形式的联系或者创造性行为,包括思维在内。
控制:指所有的精神和身体功能。
从以上过程中不难看出,记忆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我们也常说,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力的好坏对他的学习成绩有决定性的影响,由此可见记忆的重要性。
在本书的1.3中,重点提到学习的心理——记忆。记忆本就属于心理学范畴,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它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所谓过去的经验,是指过去对事物的干事,对问题的思考,对某个时间引起的情绪体验,以及进行过的动作操作。这些经验都可以以映像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像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它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三个阶段。
记忆分3个系统: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对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来说,所谓有效的记忆,就是把想记住的东西保存到长时记忆系统中,必经之路就是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数量和种类,直接影响到我们长时记忆的效果,决定了我们最终能记住多少东西。
从记忆的广度来说,瞬时记忆的容量较大,长时记忆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是无限的,但短时记忆的容量只有5-9个单位。也就是说当我们把物品或者名词按照个体来记忆的话,我们只能记住5-9个。但如果按照归类、模块的方式来记忆的话,就可以记住5-9类。
而最便捷的记忆方式就是形象记忆,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记忆方式,不需要经过任何后天的学习和锻炼。所以,如果想让自己更大量、更快捷、更准确的记忆,应该提升图像式的模块记忆方式。
主流线性笔记有哪些缺陷?你会厌烦做线性笔记吗?
线性笔记是我们从学生时代开始,普遍使用的一种记录方式,优点是不需要自己的整理和思考,直接记录就可以。所以在全球范围内,线性笔记几乎都被视作最简单、最易于接受的方式。
但线性笔记的弊端也显而易见,书中列举了很多,包括不能调用大脑皮层中的其他工具,关键词模糊,不易记忆,浪费时间,不能有效刺激大脑,以及给大脑造成的伤害,等等。在我对线性笔记的使用过程中,最直接的体会就是:无聊、记的时候很累、不知道自己记了什么、记过了之后完全不想再看、看了也找不到重点。
最后,分享一则小故事:我大学时代的C语言老师,面对她自己在讲课时,听讲的同学寥寥无几,而大多数同学都在忙着记板书笔记的现象,曾经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不要只顾着记笔记,要仔细听我讲了什么,要跟着我的思路走,才能更好地吸收知识!”
同学们质疑:“可是考试的时候,肯定会在这些笔记中出题啊,如果不记笔记的话,我们怎么复习?”
老师答:“笔记,可以课后去抄别的同学的嘛!而且就算是抄别人的,也要有技巧,不能全搬,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就可以了。但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跟上我的思路,听老师讲课。”
“可是大家都认真听课不抄笔记,那我们该去抄谁的?”
老师笑答:“谁傻,就抄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