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下文转自:一位智慧妈妈Rite和女儿无意间开启死亡话题的讨论️️️
昨晚给睿睿读了《西游记》里的齐天大圣。里面有一个很小的情节,孙悟空因为看到老猴子死了而伤心,知道猴子都是要死的,然后去学习法术。
晚上睡觉时,睿睿问:那个死了的老猴子为什么没有再出现。
我说:因为它死了,埋到土里,已经变成泥土了。
睿:那我们人类死了,也是埋到土里变成泥土了吗?
我:是的,所有的动物、植物和人类都是一样,死了后埋到土里,会变成泥土。
睿立马眼泪就下来了,说道:我好害怕,我不想变成泥土,你死了后,我还能找到你吗?
我把她紧紧拥入怀里,真是不忍心回答这个问题,我说:虽然人死了,身体会埋进土里,但是我们的心和思想被叫做灵魂,会飞到星星上去,然后在星星上看着地球上他们爱着的人,所以如果有一天妈妈死了,妈妈也会到星星上去一直看着你,妈妈会看着你快乐生活,会保护你。但是你不用担心,我们还会一直在一起很久很久的,你看我的妈妈,就是你的外婆,不是还一直在我身边嘛。妈妈会一直在,等你长大,等你也做妈妈,我也会成为外婆。
睿继续哭着说:那你会来看我结婚吗?
我:那是肯定的,你的婚礼,爸爸和妈妈都必须在的呀,我们要把你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睿:等你死了,到星星上去了,还能和我说话吗?星星只有眼睛,没有嘴巴。
我:哦,那我可以去你的梦里和你说话。
睿:那等我死了,我也到星星上去,还能找到你吗?还能认识你吗?说着又伤心起来。
我:会的,宝贝,会找到我的。但是孙悟空是不是去学习了法术,就可以长生不老了,也许,再过些时间,我们人类也发明了长生不老的药了,大家就都不会死了。
睿:那等我长大了,去发明长生不老的药。
终于打住悲伤的气氛。

PS:下文是Mocy与十月的对话
十月:妈妈,你一整天都去哪里了?
我:妈妈去殡仪馆了,你想妈妈了吧?
十月:嗯,我想你了!妈妈我爱你。然后我们来了一个爱的抱抱(紧紧的拥抱)
十月:妈妈,殡仪馆,那是哪里呀?
我:是去逝了的人住的地方?
十月:谁去逝了?
我:小舅爷爷。
十月:他去哪里了?
我:他搬家了,以后住在天堂里。
十月:那天堂在哪里呢?
我:闭上眼睛,天堂就在我们心里,睁开眼睛,天堂有可能就在星星上、月亮上……你可以试着无限想象!
十月抬头指着天空问:是那里吗?
我:十月觉得是那里,就是那里…
十月:那还有谁住在那里呢?
我:还有外公,还有………(列举了几位已故亲人)
十月认真听着,问:他们可以边吃薯片边看电视吗?
我:哈哈,这个问题提的好,妈妈要认真思考下!
十月:我最幸福的事,就是边吃薯片边看电视了!妈妈,我想陪着你!
我:好,妈妈爱你,我们现在回家,妈妈陪着你,好不好?
十月:好的(语气清脆上扬),妈妈!
尽管我知道,十月早晚会接触到这个话题。但是我没想到会这么快,毕竟她才2岁8个月,当她问我天堂是哪里时有些许词穷, 于是做了如下思考:
关于死亡,我们该如何与孩子说?
一、预防为主,正向引入。这既然是亲子关系中必经的话题,那父母要提前做功课。
1、父母可以在进行解释后让他看一些大自然的生命轮回,如花谢花开,叶落归根等,通过这些自然现象让他对死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或者跟孩子说,你看,大树的叶子在秋天就会落下,化作春泥更护花呢!我们人也是一样,有一天也会落下!(注意不要引导过度,过于残忍)
2、父母根据年龄段给孩子购买一些这方面的书籍,让其慢慢渗透到孩子的生活中,不过于强调,否则可能适得其反,让孩子失去生活的希望。注意书籍的尺度,不可过于血腥暴力,毕竟孩子还小,可以买一些比较悲伤的童话故事或者读一些类似于杜牧的《清明》的诗句。
3、根据孩子年龄段和家庭要求,让孩子参与家庭祭扫,明白什么是死亡,死后的人在哪里?
4、平时在观看电视、电影时难免会出现一些死亡的镜头,父母的表现不可过于激动,若孩子年纪小,父母可以通过和孩子聊天来转移其注意力,若孩子已经十几岁了,父母最好任其发展,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心智比较成熟了,对于死亡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二、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年龄段、当下情绪状态来回答,无痕引导。
1、当孩子提出这个问题时,父母要情绪稳定、坦诚回答、实话实说、循序渐进,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来进行解释,如若孩子年龄还小,父母只需将孩子的问题解答即可,不要过于格式化、详细化,生活中也不要将死亡作为一个禁忌话题,那样会让孩子产生不好的感觉,甚至对生活产生恐惧。
2、当孩子提出这个问题时,父母不为了保护孩子而编造故事,如去旅游、去游乐园等,这样会诱导孩子产生错误的观念,认为死亡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情,也不要过度渲染死亡的神秘和恐惧。当你如实相告后,或许孩子会伤心难过,引入提前做的植物功课,会帮助他可以更好的看待自己,看待世界。(语言要简洁明了,不过于深奥)
3、当孩子提出这个问题时,父母在解释时要关注孩子的情绪问题,他或许会害怕,会恐惧,父母要接纳、允许和理解孩子当下的状态,用讲故事开启和孩子解释“死亡”,比如:父母说自己小时候第一次知道死亡时的感受、后来的认知,让孩子知道你也曾有和他一样的感觉,从而产生安全感和依赖感。若孩子表现的过于惊慌,父母应立即停止话题,给孩子足够的安抚,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4、当孩子提出这个问题时,父母一定要稳住情绪,孩子提到这个问题证明孩子正在长大,作为父母在让孩子对死亡有初步了解后,引导孩子正向思考:该怎样做才可以更好的活着?让他明白生命只有一次,十分宝贵,要好好珍惜,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能轻易的放弃自己的生命,任何时候都要对生活有希望。
死亡其实并不可怕, 它只是人类意识的轮回。好比落叶被分解后,就会参加下一场循环,父母要先正确认识“死亡”,才能有逻辑、正确地引导孩子去认识关于“死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