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芳草集散文特辑现代诗刊
名诗我译(玛丽·奥利弗篇)——The Chance To Lov

名诗我译(玛丽·奥利弗篇)——The Chance To Lov

作者: 臻念 | 来源:发表于2021-07-01 05:00 被阅读0次

译文:真念一思

作者:玛丽·奥利弗

All summer I made friends

with the creatures nearby ---

they flowed through the fields

and under the tent walls,

or padded through the door,

grinning through their many teeth,

looking for seeds,

suet, sugar; muttering and humming,

opening the breadbox, happiest when

there was milk and music. But once

in the night I heard a sound

outside the door, the canvas

bulged slightly ---something

was pressing inward at eye level.

整个夏天

我都在与附近的生物

交朋友——

它们来来往往穿过田野

在帐篷下

或是垫着脚跨过帐篷门

露出好多牙齿

寻找种子

板油、糖;哼哼唧唧地

打开面包盒,最开心的是

发现里面有牛奶和音乐。但有一次

在夜里,我听见一个声音

就在门外,帆布

微微鼓起——有什么东西

正从与视线位置向内按压

I watched, trembling, sure I had heard

the click of claws, the smack of lips

outside my gauzy house ---

I imagined the red eyes,

the broad tongue, the enormous lap.

Would it be friendly too?

Fear defeated me. And yet,

not in faith and not in madness

but with the courage I thought

my dream deserved,

I stepped outside. It was gone.

Then I whirled at the sound of some

shambling tonnage.

我死死盯着它看,浑身颤抖着,我的确听见了

那爪子的摩擦声,嘴唇的啪嗒声

就在我薄纱似的帐篷房外面——

我想象着它有红色的眼睛

宽大的舌头,粗壮的腿

它也会很友好的吗?

恐惧战胜了我。然而

并非出于信任也并非疯狂

只是我认为

我的梦想应该有胆量

我走了出去。它已经不见了

然后,我恍然听见了某种

沉重的脚步声

Did I see a black haunch slipping

back through the trees?

Did I see the moonlight shining on it?

Did I actually reach out my arms

toward it,

toward paradise falling, like

the fading of the dearest, wildest hope ---

the dark heart of the story that is all

the reason for its telling?

我是否看见

一个黑色的尾巴闪到了

树后?我是否看见

月光在它身上闪耀了

我是否伸出了我的手臂

向它,向着坠落的天堂,仿佛

挚爱渐渐逝去,最荒诞的希望——

这故事的黑暗中心

就是它被讲述的

全部原因吗?

相关内容延展阅读

作者简介:玛丽·奥利弗

Mary Oliver,(1935-2019年1月17日)当今美国诗人,以书写自然著称。 1935年9月10日生于俄亥俄州枫树岭, 13岁开始写诗 1952年枫树岭高中毕业。1953年前往纽约。并与诗人诺玛米利认识并与诗人的姐姐成为好朋友。1962年玛丽前往伦敦,任职于移动影院有限公司和莎士比亚剧场。回到美国后,玛丽定居普林斯顿。她长年隐居山林,其创作多以山野自然为对象,探索自然与精神世界之间深刻而隐秘的联系,被称为美国当代“归隐诗人”。在思想谱系上,奥利弗深受惠特曼和禅学影响,创作题材涵盖自然、信仰、存在等话题,诗句短小隽永,富有灵性,且深具哲理。奥利弗并不总是受到评论家的赏识,但她仍然是美国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先后获得过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纽约时报》评论她为“美国有史以来最畅销的诗人”。

2019年1月17日,玛丽·奥利弗因淋巴瘤病逝于家中,享年83岁。

奥利弗与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正是这种亲近感成就了她的诗歌。按她自己的说法,孩提时接触世界的方式建立了一个人成长之后的意义模式。在少女时代,奥利弗就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然后,一生的时光,她都在做这件事:写诗。她始终按照自己的方式感受,写。对她而言,写诗不是一种事业,更不是一种职业,它就是生活,是幸福本身。她最喜欢的是散步,行走,体验。她总是随身携带着笔和本子,当一些零碎的句子出现时,她就记录下来,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只是削尖了铅笔等待着。"

为了使自己专心沉浸在诗歌世界中,她小心翼翼地回避了任何一种有趣的职业,将物质需求降到最低。因为"如果你愿意保持好奇心,那么,你最好不要追求过多的物质享受。这是一种担当,但也是朝着理想生活的无限提升。"她唯一需要的是"独处的时光,一个能够散步、观察的场所,以及将世界再现于文字的机会。"普林斯顿为她提供了她所需要的隐秘生活,使她得以在一种不受干扰的情形下写作。

在将近25年的时光中,她隐士一样地生活,不为人知地写,很少将作品示人,也很少发表。但是对她而言,她的孤独并非一种折磨,而是一种全身心的沉浸,是一种快乐。当她赢得1984年的普利策诗歌奖,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之后,她也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孤独状态,这使奥利弗成功保持了自己的风格和品性。她没有受到时尚的干扰,也拒绝加入任何诗歌圈子。她认为诗歌圈子由众人组成,加入其中往往意味着要去迎合众人的口味,尤其要迎合组织者的口味,这必然会损坏一个诗人独特的个性。同时,她也愿意隐身在她自己的作品之中,不仅她的诗歌极少涉及个人生活,即便在新书出版、获奖之后,接受必要的采访时,她也避免谈及自己的私生活。她认为,作品说明了一切,"当你更多了解作者时,就是对作品的一种伤害。"

奥利弗于美国当地时间1月17日因淋巴瘤病逝于家中,享年83岁。她曾在她的诗歌《当死亡来临时》中写道,“当它结束时,我想说:我的一生/是一个嫁给了惊喜的新娘。”(When it’s over, I want to say: all my life/I was a bride married to amazement.)

延展阅读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致谢!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专题:名诗我译

不断更新中,敬请关注赐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名诗我译(玛丽·奥利弗篇)——The Chance To Lov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isze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