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籍:《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
👨🏻 作者: 费勇
☕️ 介绍:* 作者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概念解读为五个生活法则:种子法则、心灵法则、纯粹法则、担当法则、行动法则,通过这五项生活法则,将王阳明的理论实践与现代生活相联系,指导读者从内心根源出发,从如何“做人”入手,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困惑,从而拥有根脉清晰、枝繁叶茂的一生。
学习的目的是成为人本身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传习录·徐爱录》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龙场悟道后反复强调的一个理念,至今仍然是王阳明心学的一个标签。但知行合一,不完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意思。要理解知行合一,必须要明白一个大的背景,就是起源于孔子、孟子的儒家学说,在最初的时候并不是纯粹的理论,而是非常实际地要解决社会和人生的问题,是关于如何做人的指导。但到后来,“儒学”成了学问,成了科举考试的内容,人们学习儒家学说,不再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不再是为了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而只是为了谋生,为了通过考试谋得一官半职。
王阳明高举“知行合一”的大旗,其实是想恢复儒家学说的初心。做学问,不只是为了做学问、考科举,而是为了做人,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
梁启超谈到王阳明“知行合一”为什么在今天还有意义时,特别提到了现代教育的弊端。他说现代学校往往是“智识贩卖所”,“教师是掌柜的,学生是主顾客人。顶好的学生,天天以‘吃书’为职业。吃上几年,肚子里的书装得像蛊胀一般,便算毕业。毕业以后,对于社会上实际情形,不知相去几万里,想要把所学见诸实用,恰与宋儒高谈‘井田封建’无异,永远只管说不管做”。梁启超认为,改变这种教育弊端的不二法门,就是要“依着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做去”。
❤️ 笔记:这是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真正的意义:把人类的思想遗产从体制化里解放出来,让它们重新焕发新的活力,为我们的生活赋予绵绵不绝的源泉。这样的努力,是让人回到人类的初心:成为人本身。这也是至今王阳明的心学以及知行合一能够打动人心的一个基本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