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听朋友说起一件事,说另一个我也认识的朋友,夫妻两个正在冷战闹离婚,原因是那对夫妻中的妻子要丈夫同意买套房子给娘家住,而且娘家的父母还要求,房子要登记在他们的名下。
妻子的娘家还有哥哥一家人,而要买的房子也并不便宜,已经有些超出了他们夫妻这个小家的承受能力,丈夫当然是不愿意的,加上曾经有过的许许多多妻子偏帮娘家的事情,累积到一起便爆发了两个人的战争,闹起了离婚。
在朋友妻子的认知中,只要父母开口,不管提出什么要求,做女儿的都应该满满足,哪怕自己嫁人了,有了自己的小家,有丈夫有孩子,父母对于自己来说,仍然是最重要的。
而在她父母的认知中,只要女儿有的,就应该孝敬他们,她的小家哪有生她养她的父母重要,如果说这样的要求不算特别过份的话,那么她的父母把从女儿那里要来的孝敬,都补偿给唯一的儿子,也就是女孩的哥哥,而基本不要求儿子给他们两个老人付出什么,这就是极度的偏心了。
问题是,哪怕是父母这么偏心,做女儿的她还是什么都听父母的,从来都无法拒绝父母提出的要求,以至于导致现在闹到自己的小家要散了的境地,而她竟没有觉得自己的要求,对于丈夫和孩子来说,是极为过份的。
从父母对待她和哥哥的区别对待当中,也能看出来在父母的心中,哥哥是比他们自己还要重要的存在,而她对于父母来说的重要程度,显而易见是不那么重要的。
既然如此,她为什么还是宁愿牺牲自己的小家,也要听从父母的话为父母谋利呢?这就是子女对父母的愚孝在作怪了。
而如朋友妻子这般的情况,在现实中和小说、故事中都有不少,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我们几千年的传统道德观念当中,都是以孝为先的。
“天地君亲师”,从这个排列中也能看出来尽孝曾经是被多么地注重,仅排在统治整个国家的君王之下,“孝”之一字,几乎成为了一种刻在骨子里的本能。
把“孝”放在心上当然是对的,但当这个“孝”脱离了正常的轨迹,成为父母盘剥子女利益的借口时,那就要对“孝”的定义和行为就要慎重地思考和判断了。
而除了根深蒂固的对“孝”的认知的影响,愚孝的子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基本都是从童年起就缺爱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从小习惯了被父母忽视,而唯一能靠近父母、得到父母一些关注的方式,就是努力去迎合父母、奉献自己。
这种从小养成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在长大后依然左右着他们的行为,面对父母的过度索取,他们也心甘情愿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出来。
他们试图通过奉献出自己的全部的方式,去实现童年没能实现的愿望,希望父母能通过他们的给予,发现自己是更值得父母去爱的孩子。
但事实上,对于愚孝的子女,父母如果不在乎,那么无论他们做了什么,哪怕倾尽所有给予父母,父母除了一味的索取,依然只会对他们视而不见。
像前面说到的朋友的妻子,不管是因为对“孝”认知带来的执着,还是因为父母曾经重男轻女,让她从小曾经缺爱而带来的执念,如果她不做出改变,一味坚持牺牲她的小家来成全对父母的“孝”,那么等待她的即使这次没有离婚,以后的婚姻生活也难以和谐,更不用说幸福了。
因此,如果是因为认知导致愚孝,那就要改变自己对于“孝”的定义,明智而正确地对待对父母的“孝”;而对于因为缺爱而愚孝的子女来说,最明智的做法是放下对对父母的渴望,直面并接受父母无论自己做什么都不会更爱自己的事实。
只有这样,愚教的子子才能从愚孝中清醒过来,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做好自己应该对父母尽的孝道,同时把属于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小家经营好,拥抱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