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变态永远不知道自己是变态,神经病也不会认为自己有精神问题。
每个人做的事情,也许都有自己的原因,暴力倾向的人是因为原生家庭里面有暴力倾向,有精神问题的人,也许遭受过不为人知的精神压力,变态可能也有变态的原因。
有一部小说便讲述了一位在世俗眼光里的“坏人”,他和《24个比利》中的比利人格分裂不一样,他拥有自己的意识,他只是在追求他心中的“爱情”,这部小说的名字叫《洛丽塔》。
在小说以一位犯人的自我陈述讲述了一位有学识但也有恋童癖倾向杀人犯的故事。究其恋童倾向原因,是因为他在十几岁的时候有过一段美好的恋爱,并且和女孩发生了性关系,但女孩在离开后不久便因病去世了,这成为了他一生的伤痛,所以他不断地在小女孩身上找寻曾经初恋的影子。
他对成年的女性并不感兴趣,似乎他仍处在十几岁时谈恋爱时候的模样,他的身体,知识随着岁月在成长,但是心理并没有长大。
最终,在遇到小女主的时候,为了一直和她在一起,和她的母亲结了婚。在年少的时候,总会一些原因倾慕一些人,以为这就是爱情,小女主就是这样。
但是在母亲去世后,面对这个倾慕之人的爱,却有些惶恐不安,她的年龄让她不会思考这份感情的合理性,在她的记忆中,这个人比任何人都对她好,所以她仍然选择了和他在一起。
在一起的时间久了,任何情侣都会产生摩擦,何况是年龄相差如此大的两个人,于是世俗的看法慢慢延伸到女孩心中,她不再开心,面对这个继父,她不知如何是好。
年龄大的人拥有花朵一般的人后,产生的更多是猜疑,占有欲,于是矛盾四起,最终女孩选择了逃离这段关系。
几个月的旅行,几年的相处,在女孩逃离后,男主疯狂寻找,寻找丢失的女孩还有丢失的爱情。
有一天再见时,谁也不曾想到,男主会放弃女孩,让女孩和自己的爱人一起生活,并且给予女孩丰厚的嫁妆,似乎真的是女孩的父亲一般。
其实男主再见女孩时,女孩已经成为了一名成年女性,但是他喜欢14岁以下的女孩啊,放弃,其实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女孩的价值不在,所以男主可以把她放下,但是男主没有了女孩这个人生追求,他的人生也没有了意义,所以在最后产生了杀害曾经伤害女孩,夺取女孩童真的凶手。
最后的结局很是荒诞,在经过一系列的荒诞杀人过程后,他终于杀死了这个作恶多端,狡猾多变的人以后,他就做好了进监狱的准备。
他在结束那个伤害女孩童真凶手的生命的同时,他的人生也已经结束,似乎预示着:他战胜恋童癖这一不被世俗承认的行为,他的身心开始真正的得到成长。
但在作品中似乎也表现出一种对现在世俗眼光的不满……
恋童癖是被世俗所不允许的,即便他在极力证明很多伟人都是恋童癖者,但也改变不了这样的行为对女孩的伤害。
他已经意识到这样的伤害,所以小说中嘱咐在女孩去世以后才发表作品。
作者这样的结尾,意图又是什么?悔恨?讽刺?亦或是其他?
也许都不是,只是单纯的一段感情,一种人性,也许到最后想讲述的不是恋童癖,而是对一种畸形发展的纠正。
这种发展就像最后结局里面的洛丽塔不再是曾经的小女孩洛丽塔一样,虽然有过偏差的过往后,但还是可以拥有一份健全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