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傅 言
家长是否应该支持孩子读研,应该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孩子自己还没决定是否读研,寻求家长的支持来帮他下决定。二是,孩子已经决定读研了,请家长支持他的决定。
如果是第一种,孩子还没决定读研,只是寄希望于家长说支持他读研来做这个决定,其实是把读研的决策风险转移给家长的做法。
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研究生扩招以缓解就业压力,这是国家宏观的调控政策。个人是读研还是就业,属于微观的前途决策。大环境对个体发展有一定影响,但却不是决定因素。风调雨顺的日子,懒汉依然颗粒无收;疫情当前,依然有人生意兴隆。所以根据大环境来判断个人决策问题其实并不那么靠谱。
读研还是就业,这毕竟是孩子的人生选择,是他自己的战斗,家长充其量只是啦啦队和后勤队。因而,不是家长要不要支持孩子读研,而是孩子要自己去决定要不要读研。为缓解就业压力而去读研则大可不必,3年之后就业形势如何谁也无法保障,该作的决定终究得自己做,该承担的风险终究得自己背。假如连自己做是读研还是就业的意志都没有,即使碰到了80%的人都能顺利的好年景,又怎么能保证自己就是这80%,而不是那不顺利的20%呢?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孩子已经决定读研,请家长支持他的决定。孩子需要从家长处得到什么样的支持?精神上支持和物质上支持。
精神支持,就是相信孩子的决定。这并不是说,相信孩子一定能考上研,或是读研一定是更好的选择,而是相信孩子已经为考研的决策做好准备,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愿意承担后果。支持孩子的读研选择,是支持他独立决策的意志。家长给予的是支持,而不是判断。家长支持孩子读研是因为他选择了读研,而不是因为家长判断读研是更好的选择所以支持。事实上,谁又能做到只支持正确的选择呢,因为选择只是一种可能性,没有经过行动将其转变为现实,谁也不知道这个选择是成功还是失败。
物质支持,就是在孩子考研或读研期间给予一定的经济援助。为了省钱而做的决策,往往后来需要付出更多的钱,因为匮乏只会招来匮乏而非充盈。假如孩子打定主意要读研,家长却以没有钱交学费为由,强制其就业,那孩子可能会对眼前的工作不满,认为假如他当初能够读研,肯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可想而知他不会那么认真工作,收入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既然孩子自己做好了读研的决策,家长可以提供一定的经济援助,但所谓救急不救穷,经济压力不可由家长完全承担,也应该让孩子通过承担一定的经济压力来明白选择需要付出代价。国家提供读研奖学金,基本可以覆盖读研学费;学校会发放生活补助,基本可以覆盖读研的生活开支;导师会发放学生补助,可以补足读研的生活开支;学校还能够办理助学贷款,保障学生的学费开支。而学生获取这些经济上的援助的唯一代价,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好好学习。
-The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