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是我喜欢的景象,特别是风吹麦浪的感觉,妙不可言。守望者,也是我一直喜欢的姿势,守卫和了望,如牧羊人,在山野之间,守望一群群山羊和绵羊。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被第四次开除学校的霍尔顿,他不想上学,他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里除了他没有一个大人,当有做游戏的小孩往悬崖边奔来,他就把他们捉住。他只想整天就干这样的事。
霍尔顿的理想是不是很美好?至少在我看来是的。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方面可以亲近大自然,另一方面可以避开人与人相处的假模假式,这样就可以成为一个自由的人,亲近自然而疏离人类,又可以救下奔向悬崖的孩子,也能实施自己的人生价值。
霍尔顿的理想并不远大,可也绝非无意义。但世上可有麦田里的守望者这种职业?没有,所以霍尔顿的理想便成荒唐。
霍尔顿除了想法“荒唐”,做法也实在“糟糕”。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不求上进,考试不及格、打架、抽烟……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不敢回家,在纽约街头游荡,住小客店,逛夜总会,酗酒……他几乎看不惯周围发生的一切,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装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要真正这样去做,又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之中。
正如每一条溪流都有源头,霍尔顿之所以会这样,一定有他背后的原因。其中家庭和社会都难咎其责。在战后的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生活过盛而精神生活贫乏,导致家庭、学校、社会都被功利色彩裹挟,人变得庸俗、虚伪,看不惯这一切的人,想要反抗,又缺乏光辉理想,找不到一条光明之路。正是这样的现实土壤催生了霍尔顿。
谁的青春不迷茫?一个霍尔顿在作品中出现,千千万万个霍尔顿在现实中回应。评论家说:“每一个人都能在'麦田'里找到自己青春的痕迹”如何不是呢?
假如现在的青少年读到这本书,恐怕也有很多人会在霍尔顿身上看到自己。许多青少年身上,都有霍尔顿的叛逆与颓废,特别是不想读书这一点,和霍尔顿简直如出一辙。
向着光亮那方——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可是,这怎么行呢?人只有走好自己必走之路,才能去走想走之路。而学校教育,就是每个青少年的必走之路。没有谁天生喜欢被约束的生活,但今日之约束也是为了明日之自由。
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这是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就像如果你想飞,你就不会忍受自己在地上爬。要有一个去远方的目标,这样才不至于在黑暗里迷失方向。
另外,《小王子》里说:你须寻得你所爱并为之坚守。这个爱,不是霍尔顿对琴、对萨丽、对其他女人的幻想,而是一种精神追求。无论是钓鱼、读书、写作,还是音乐、美术、喝茶,总之你得痴迷点什么,这些东西从现实角度看也许多是无用的,而从精神角度看却必不可缺。你须寻得你所爱且为之坚守,唯有爱和坚守可以对抗无尽虚空。
最后,没有人能成为一座孤岛。《摆渡人》中有这样的话:“有时伤害,有时相助,人们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与他人的人生紧密相连。”霍尔顿一心想逃离现实世界,避免与人相处,甚至想到穷乡僻壤去装一个又聋又哑的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人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如果不能改变而又不能接受,便只能使自己陷入烦恼的泥淖不能自拔,毁了心情也毁了人生。既然没有人能成为一座孤岛,就学会与人相处,敞开心扉,让阳光进来,也让快乐进来。
尽管每一个人都能在“麦田”里找到青春的痕迹,但青春是条单行道,不经彩排也无法重来,如果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寻得自己所爱且为之坚守,明白没有人可以成为一座孤岛,向着光亮那方,定会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尽管我也喜欢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样的理想,不过也仅仅只是喜欢,我明白自己要过的生活,正如明白写下的这些文字,要努力的努力的向着光亮那方。
———写给青春正迷茫的孩子,也写给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