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个故事: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小说最后的一个故事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相对于其他的故事来说比较简单,有点像中学生写的作文,也许正因如此,才会给人以更加真实的感觉,让人不由和小主人公英子一样为童年的飞速流逝而怅然若失,为英子失去了亲爱的爸爸而深感遗憾。
(一)长大了的童年。英子小学要毕业了,她实现了六年前上学时爸爸对她的期许,她将作为毕业生代表上台领取毕业证书和致谢词,可是她的爸爸却因病躺在医院里。虽然英子非常希望爸爸能够和妈妈一起去学校参加自己的毕业典礼,但爸爸已经病得没有办法起床,无法见证女儿人生中这一美好的时刻。
当英子说如果没有爸爸在身边,上台致词会感到害怕时,爸爸对她说,“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也许,这是一个父亲临终前所能给予女儿最好的教诲。
故事中英子还回忆起当初刚上学时,有一天下大雨,英子赖床晚了,不想去上学,被爸爸从床上拖起来,用鸡毛掸子狠狠地揍了一顿的情景,当她坐车赶到学校后,爸爸也紧随着去了学校,不但给她拿来了花夹袄,帮她穿在身上,还给了她两个铜子儿买零食……从此之后,她再也没有迟到过。
(二)英子的爸爸。在最后的故事中,英子和爸爸是这个故事的主角,小说也是第一次正面描写英子的爸爸,虽然前面的故事中断断续续地有一些叙述,但都是间接描写。那么,英子的爸爸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惠安馆》的故事中,我们从英子的眼中看到的英子的爸爸是一个对孩子十分关心关爱的慈父形象。英子上学前,他给英子买来新的笔和墨,教英子描红模字,而且还教英子唱歌(虽然歌词并不适合孩子唱),英子不开心时就哭着要找爸爸,六七岁了还要爸爸抱着睡。
在《兰姨娘》的故事中,作者对英子的爸爸这个形象着墨稍多。他对于在北京大学读书的进步青年德先老乡的关照和庇护,说明了他的思想是开放的;他在日本流连于烟花巷不思归,是对男人见识了外面“精彩世界”后人性的揭示,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他的家庭观念;他对于被赶出家门的邻居兰姨娘的收留,说明他对弱者是富有同情心的,虽然他对兰姨娘有非分之想,但这也是一个中年油腻大叔正常的心理和生理反映。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故事中则多方位正面描写了英子的爸爸,他是慈父,手把手教学龄前的女儿写字;他也是严父,不允许女儿逃学;并且他对于孩子的教育也自有一套方法,如他让英子一个人去给日本读书的陈叔叔寄钱,从小培养她的独立意识和办事能力;他喜欢花儿,家里种满了石榴、夹竹桃,以及各色的菊花等等……从英子的成长轨迹来看,他的教育是成功的,英子身上有着爸爸鲜明的特征,从她对兰姨娘和德先叔叔两人的撮和上就可见一斑。

(三)关于婚姻,关于家庭。有人说,“幸福的婚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对一个婚姻、一个家庭来下定论,说它是幸福的或是不幸的,因为幸与不幸只是相对而言。即使是不幸的家庭,它也曾有过非常幸福的时光;即使是幸福的家庭,也难以保证会天长地久。这正如俗话说的那样,“婚姻是一双鞋,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
我们无法简单地评判英子父母的婚姻是否幸福,因为只有当事人才能体味到其中的酸甜苦辣。通过阅读,读者如果能够有所感悟和启迪,这便是已领略到读书的意义了。
婚姻如此,家庭亦然。英子十二岁,有四个妹妹、两个弟弟,所以爸爸临终前叮嘱英子,“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要管弟弟和妹妹。”可见英子的家庭有着很好的传统教育观念,大孩子要照顾小孩子,这在英子的思想中已根深蒂固。英子的家庭中孩子虽然众多,她却从不缺少来自于亲人的关爱,加上英子天资聪颖,是个爱思考的孩子,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富裕的生存环境和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培养了她极强的自我管理能力,促成了她的顺利成长。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这在心理学界是早有定论的,毋容置疑。英子的父母对她的教育属于放养型,小事不太管,但该管的必须管,而且要求严格,比如上学这件事,丝毫不向孩子让步,因为这是原则性问题。所以,给予孩子什么样的家庭环境,是每一个父母所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于2020.8.22 11:19
NO:2020-4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