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学馆
儒,有为德行;道,自然恬静;佛,空性慈悲

儒,有为德行;道,自然恬静;佛,空性慈悲

作者: 哲学诗画 | 来源:发表于2020-09-26 10:17 被阅读0次

    儒,有为德行;道,自然恬静;佛,空性慈悲。

    1

    儒家讲究有为入世,这之前,我们要先把自己的身心修好,否则,即便做出再大事业,也是无法延续和传承的。

    除了德性修身,儒家特别提倡仁,即善心,仁心,对待他人的友好之心。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我们要有仁爱之心,不可因一己私利而损害他人利益。善待他人的同时,无论在困难或是诱惑面前,都要保持一颗善良而坚定的心。

    儒家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心很邪恶,那他做什么事都无法成功和持久,因为在一个人人都善良的社会,他是无法推进其行为和事业的。就像被捆绑住手脚的人,他一走动,就会跌倒。

    在真善美三个大方面,儒家论述最多的就是善。比如孔子的仁和克己复礼,孟子的人性本善。但遗憾的是在对待何为真何为美等问题上,儒家却论述很少,或者更准确说理解的不够全面深远。由此,在对世界的整体哲学思考上,没能建立一个系统全面的认知体系。

    为了弥补儒家在真和美等问题上的不足,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必须加以认识和学习。

    2

    在何为真这个问题上,道家认为一切源于自然的都是真,而人为制造或人为干涉出来的,皆背离真,是一种假。

    从道家的思想看,它肯定了自然的地位,虽然没有赞扬人,但也没有毁损人,只不过道家对人性的认识很深刻,没有明白说出它的危害罢了。道家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彼此依赖的特点和重要性,在道家看来,人来自自然,是自然之子,最终仍旧要回到自然。大道至简,万物归一,这个一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生养我们的大自然。

    不仅在真方面,在美学评定方面,道家走的路线依然是自然之路。

    道家认为凡是来于自然、遵循自然的,就是美的。在不断的认识自然贴近自然的过程中,人活得一种灵性,这种灵性就是自然赋予人类的美。反之,那些违背自然的,就是丑的,不美的。

    在理解对待真与美的问题上,道家走的路线是一致的,即自然是最真实最善良,同时也是最美的。我们可以从这点看出道家思想中所蕴含的最早最朴素的自然唯物观。

    3

    到了佛家,真善美三个大问题似乎被分开对待了。佛家智慧首先要理清和解决的就是何为真?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不论是对外部世界,还是对内部人生,佛家都认为是不真实的。在佛家看来,我们所谓的真实世界都只是一种假象,不是实相,都是人们的心性和心念的日常集合与实际生活表现,无法揭露事物的本质。人生是靠不住的,外部的一切都是心灵的折射。生老病死,诸事无常,悲欢离合,苦多乐少,生命到最后什么都留不住。因此趁生命还在,要放下执著,做到无我,甚至无相。

    在有些佛家大德看来,进入佛智慧的第一步就是认识空性。认识不到空性,佛家后面的智慧就无从领悟。

    佛家讲,因缘和合,缘起性空。我们生命中所发生的诸多事情,都是一种缘起。缘有起,就有灭。当一切归于沉寂,唯有空性留存不灭。

    “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如果我们能空性地理解人生,对待万物生灵,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上面两句话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在善方面,佛家主张积德行善,多做好事,心怀慈悲,众生普度,为此要有奉献牺牲精神。所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就是一种为了成就整体而牺牲小我的利他精神。佛家的这些智慧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之间良善关系的建立培养能起到不错的疗救作用。但是佛家同时也指出,不要有分别心,不要有非分之想(妄想,贪念),要用一颗出世的心,去做入世的事,在滚滚红尘中,保持心性的禅定和寂静。戒定慧,戒除劣根后才能进入禅定修行,进入禅定寂静后才能认识到高层智慧。

    通过佛家智慧,我们看到,人心只有在进入到空性、不执、无我、无法的极高境界,我们才能得遇如来真智慧。在这种极高的心智合一的境界中,或许真善美之间的界限和人为定义全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心灵与宇宙万物水乳交融后的大自在大超越大审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儒,有为德行;道,自然恬静;佛,空性慈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jlcu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