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大学》中说: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然后他又接着说: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而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2段话用现代白话解释起来大概是这样:
大学的道理首先是要使自己本来清明的德性不被私欲所蒙蔽,而重新清明起来。然后是从我的本来清明的德性,扩展到要天下人的本来清明的德性也重新清明起来。最后是要这两项工作都做到最好,才算是当止。能够做到当止的地步,然后才有定向,有定向,然后才能不妄动,能不妄动,然后才能安适,能安适,然后思虑才能精详,思虑能精详,然后才能得到当止的最高境界——至善。
凡物都有个根柢和末梢,凡事都有个结局和开端,明明德就是大学的根本,亲民就是大学的末梢,知止就是开始,能得就是结局。能够明白这本末先后的次序,就能够接近这大学的“道”了。
想使天下人本来清明的德性,不为物欲所蔽,重新清明起来,必须先治好自己的国,要想治好自己的国,必须先齐自己的家,要想齐自己的家,必须先修自己的身,要想修自己的身,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必须先诚实自己的意,要想诚实自己的意,必须先极致自己的知,要想极致自己的知,在于遍格天下各种事事物物的理。等到天下各种事物的理都格通了,心里所发的意就能诚实,所发的意既然诚实,所主的心就随着端正了,所主的心既能端正,然后自己的本身就随着修好了,自己本身既能修好,然后自己的家就可以整治了,自己的家既能整治,然后自己的国就可以治好了,国既治好,然后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孔子的不少言论折射出他具有非凡的逻辑思维和一种用发展乃至循环的观点看问题的才能,他的思想一环扣一环,紧密承接,而又不失层次感和深刻蕴意。比如他的“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也是人生不同的阶段和层次上展开的。而他以上这些对大学之道的精湛论述,更是把人生的追求和修为与家庭、政治、国家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现在很多大学生,一出来就说自己是某某大学毕业的,看那表情和说话的语气,很是自满和得意,似乎大学毕业就能高人一等,就应该得到别人得不到的东西。去公司应聘时,也是文凭一甩,坐等老板给开天价薪酬。如果你碰到这样的,你就问下他什么是“大学之道”,至于他是在大学浑水摸鱼、捞个文凭?还是真正学到了知识和人生的大道?他的回答很快就能让你见分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