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 《透过佛法看世界》笔记(三)

作者: nini123锦绣山川 | 来源:发表于2019-05-12 17:25 被阅读4次

    我是若平,这是我的每日一篇文章,今天是第219篇。 *^_^*

    【219】 《透过佛法看世界》笔记(三)

    继续分享《透过佛法看世界》(二)接下去的问答。

    问题9:

    如果大家都去修行了,谁来负责生产?社会怎么进步?

    佛教修行有出家、在家两种。出家是需要因缘的,佛教不会要求所有人都出家。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也没有出现过全民出家的局面,所以你不必担心。在家居士可以在修行的同时兼顾自己的社会、家庭角色。如果一个社会大多数成员都相信因果、去恶行善、有精神信仰,那么社会会更加和谐。

    那些追拍龙卷风的人也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不是吗?

    问题10:

    人如何获得内心的平静?

    如果想心里平静一些,应该尽量让生活简单一点。生活富裕后,人们应该学会平衡,否则物质丰富带来的快乐会很快被困惑取代,科技发达带来的方便会让人更加疲惫不堪。各种各样的新闻、消息真的就那么有必要知道吗?

    内心的平静靠练练瑜伽、读读励志文章是得不到的。你需要改变价值观念和生活的诸多定式。要肯放弃,也要肯投入,要耐得住过程的缓慢、琐碎和艰难。你心中越焦躁,说明你执着的越多。回归内心的平静须从淡化内心的执着入手。少吃一点,少睡一点,精神、身体会更健康。

    问题11: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痛苦?

    根据佛陀的开示,解脱是从认识痛苦开始的。具体到人间的痛苦分为八种:生、老、病、死、怨憎会、爱离别、求不得、不欲临。承认痛苦的普遍性,看似悲观消极,实则不然,缺乏对痛苦的包容和忍耐,反而令我们脆弱不堪。如果我们认为痛苦是正常的,人生本来如此,我们则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处理问题本身,而不是无谓的纠缠在愤愤不平的情绪中。不必急于化解痛苦,因为它是必然。虽然该面对的还得面对,我们却不再那样感到苦,不必再承受额外的焦虑和恐惧。

    问题12:

    若他人回报你的慈悲以冷漠甚至厌恶,我们如何才能安乐?

    我们不可能除尽地上的荆棘瓦砾,但是当我们给自己穿上了鞋子,脚下便变得柔软。如果你把自己的快乐系缚在别人对你的态度上,恐怕你永远都得不到安宁。

    安乐是内心的感受。当我们慈悲对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守住内心的善良,并且不期待对方立刻回馈同样的善心时,我们的内心会越来越开阔、坚强,这便是安乐的源泉。

    问题13:

    贪嗔痴升起时,明明知道是不对的,可内心却无法一下子平静下来,该怎么办?

    出现这种情况时,不要期望自己能一下把贪嗔痴全部放下,否则你会被挫败感深深困扰。修行需要耐心,要允许自己失败和重来,只要不放弃就好。能够意识到贪嗔痴升起已经是进步,接下来要做的是努力不采取行动。你会发现,当贪嗔痴生起时,如果不随即采取行动,心里的那股贪嗔痴慢慢也就自行消退了。经过这样反复的控制和观察,贪嗔痴对我们的干扰就会减少。

    问题14:

    如何供养能够积累更多资粮?

    佛教所说的“积累”,落到实处其实做的是放弃。修行者通过六度修行,哪一个不是在教你放弃?

    布施,让我们放弃财物、冷漠和怯懦;持戒,放弃逃避之心和种种不良习惯;忍辱,放弃傲慢、焦躁和敌意;精进,放弃惰性;禅定,放弃散乱、攀缘带来的快感和安慰;智慧是前五度的结果,最终我们将学会放弃对自我和实有的各种执着。

    因此,供养时发心清净最为关键。清净,就是内心远离偏颇、极端的想法。远离贪嗔痴慢疑五毒烦恼。

    樊登老师解读的14个问答分享到此结束。

    你也可以自己详细读原著或者听这本书。

    【219】 《透过佛法看世界》笔记(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19】 《透过佛法看世界》笔记(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joc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