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倒装句

作者: 小苹果树 | 来源:发表于2021-10-11 10:31 被阅读0次

                                                                                    惠山诗友大梦作品

文言文倒装句

            一、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1、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2、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3、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4、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二、宾语前置

            在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常见疑问代词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

            例    沛公安在?(应为“在安”)        (《史记.项羽本记》)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许之)

            ⑤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 (而狼未知之也)

            ⑥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忌不信自)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④夫晋,何厌之有? (夫晋,有何厌)

            ⑤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何陋。“之”,宾语前置标志)

            3.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阳光离去后露出了这片赤裸的土地)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忧群臣)

            ③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唯求敌)

            ④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余唯视利)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

            ⑦惟弈秋之为听。 (惟听弈秋)

            ⑧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惟辅德)

            ⑨唯利是图。 (唯图利)

            ⑩唯吾马首是瞻。 (唯瞻吾马首)

            ⑾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唯急进修——只急迫地进德修业)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②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④夜以继日。 (以夜继日)

            ⑤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

            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

            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者人马甚众)

            ⑥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亦具体而微者雁荡)

            ⑦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

            ⑧人马冻死者相望。 (冻死者人马相望)

            ⑨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

            ⑩楚人有涉江者 (有涉江者楚人)

            2.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

            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

            之穷民而无告者)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

            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

            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⑦国之孺子之游者。 (国之游者孺子)

            ⑧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例如 :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二吏二缚一人诣王)

            ②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

            ④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白璧 一双玉斗)

            ⑤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

            ⑥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或尽一石粟)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情况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 (贫者于富者语曰)

            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长勺战)

            ④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勇气于诸侯闻)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⑥故燕王欲结于君。 (故燕王欲于君结)

            ⑦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臣头今与璧俱于柱碎矣)

            ⑧设九宾于廷 (于廷设九宾)

            ⑨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赵岂敢留璧而于大王得罪乎?)

            ⑩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⑾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不于时拘,于余学。)

            ⑿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 (魏惠王兵数于齐秦破,国内空。)

            ⒀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且于其墓之门立石)

            ⒁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第二种: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以山龟鸟兽之形饰)

            ②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

            ③何不试之以足。 (何不以足试之)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以桑树之)

            ⑤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以尉首祭)

            ⑥掭以尖草。 (以尖草掭)

            ⑦覆之以掌。 (以掌覆之)

            ⑧咨臣以当世之事。 (以当世之事咨臣)

            ⑨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第三种: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乎”通“于”。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乎”字结构或作状语,或作补语。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②名垂乎后世。 (乎后世名垂)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①子耶,言伐莒者? (言伐莒者,子耶?)

            ②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③美哉室! (室美哉!)

            ④大哉,尧之为君也! (尧之为君也,大哉!)

            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

            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

            ⑧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

            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 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二 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三 倒装句----主语后置;固定句式

            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固定句式

            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荀子〉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

            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 《柳毅传》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 秋水》)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固定句式总结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相关文章

  • 文言文倒装句

    惠山诗友大梦作品 文言文倒装句...

  • 那些让人头疼的文言文特殊句式3

    3、倒装句 文言文的倒装句是和现代汉语相比较而言的。 我们现代汉语里面,一般的句子成分排列顺序为: (定语)主语+...

  •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在初中阶段,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有六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以及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介宾短语...

  •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1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有以下几种: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固定结构。 这些特殊句式在高考中主要以翻译的形式考察...

  • 力行英语|英语中常见的倒装结构【上】

    力刻行动 搞定英语 何为“倒装句” 为了强调、突出等词语的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叫做倒装句。在倒装句中,...

  • 高考英语必备句之几种重要的倒装句型

    几种重要的倒装句型: (1) only 倒装句 例: Only with hard work can you ex...

  • 英语倒装句详解——符合语法的规范倒装和文学创作中的倒装

    1. 为什么要提出倒装句? 英语倒装句在英语文章中随处可见,比如疑问句中,这类倒装句在学习语法时有讲解。但是,另一...

  • "上帝祝福美利坚"

    “IN GOD WE TRUST”,最著名的倒装句,汪老师说过,倒装句的作用是强调被挪到句首的部分。那时的我并不以...

  • 倒装句

    完全倒装句 完全倒装的句子构成 强调成分 + 谓语 + 主语 谓语完全在主语之前 倒装的作用 最后根本的作用是强调...

  • 倒装句

    分类 部分倒装 完全倒装 部分倒装 --------- 1 -----------表 完全否定,或者部分否定 的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言文倒装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jrlo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