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艺界名人的访谈或自叙,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点——每一个人都说自己不善交际、不慕名利、不愿逢迎,与灯红酒绿、迎来送往的圈子格格不入。
既然各位都如此清新、爱惜羽毛,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圈子里到底是谁在搞这一套?大家都是清流,为何娱乐圈、文坛还会屡出丑闻?真是不解之谜。
对比文艺界与科学界名人文章,文艺名人总会言及此类,而科学家却鲜少。我想这大约有两方面原因。其一,作者与作品互相成就。作者需要优秀的作品助其扬名,作品依靠作者的品德得到公众的认可。秦桧写得一手好字,却因人品卑劣,其字不得人心,没有成为“秦体”。现在艺人如果“犯事”,其影视作品都可能被“连坐下架”。由此观之,从事文艺的人自然要对自己的品德着墨一番,打造一个淡泊名利、潜心钻研的高尚人设。
其二,文人相轻(互踩)的传统。文艺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没有量化的评价标准,青菜萝卜各有一批拥趸,因此文无第一,文艺人互相看不起,自己出名了是“金子总会发光”,别人出名是吹吹拍拍得来的;自己沉寂是因为“不爱搞那一套,融不进去圈子”,别人不扬名是水平差;自己是晚辈的时候悲愤“文霸戏霸”,自己成了前辈要感慨“世风日下”……总之,只有他/她是一朵白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细读,他们用来佐证自己“高尚”的事例,无非就是拒绝某一有头有脸的人物的“橄榄枝”,不去什么酒局饭局,或是同行排挤,此类鸡皮蒜毛,甚至是空口表表态“不在乎名利,在乎文化的传承”“不愿当流量,只想演好戏”,实际上如何,群众的眼睛又不是瞎了。
定性的评价全在于人,文艺圈的哪个奖项、荣誉,没有“运作”没有一点“捧场”能拿到的,此圈最善交际最精吹拍,圈中人在这方面水平有差异,但对圈外人还是“秒杀”。诸位,还是别“自谦”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