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过一阵子,就会兴起对熊孩子的声讨,天涯、知乎、公众号,如果征集熊孩子的话题,都会是一场热烈的狂欢。诚然,确实有些熊孩子的行为不可原谅,而且让人心生寒意,比如在火锅店跑闹不止的男孩,最终将火锅汤底泼向少女致其毁容,比如5岁男童将2岁女童关进电梯致其坠楼……这些让人不忍卒闻的悲剧,已经超出了熊孩子的范畴,在这些熊孩子背后,更不可原谅的其实是熊家长。
![](https://img.haomeiwen.com/i9259025/b6049161b2e5cf9d.jpg)
我今天想说的是,对于儿童或者幼儿,他首先是个孩子呢,还是“熊孩子”?是否孩童一切对成人的打扰都是“熊”行为呢?今年夏天的一次经历,让我差点成了熊家长,也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别样的认识。
生活的北京的朋友们,如果坐过地铁4号线,应该对这条线的拥挤程度印象深刻。今年夏天带孩子去北京,对这条线有了难忘的乘坐体验。
有一次,带孩子逛完什刹海从6号线平安里换乘4号线开往天宫院的地铁,因为赶上了晚高峰,根本上不去车,等了几趟,都是人满满几乎无人下车。车站的志愿者因此给我出了个主意,往回坐,过两站找个人少的站再坐回来。志愿者们见多识广,这应该是个好主意,结果往回一直坐到接近首发站的西苑才能顺利坐上车。
还有一次,我和婆婆带着俩孩子去天安门,回来因为没看清上了开往新宫的区间车,到了新宫以后发现再想上车简直难如登天,排队的人都快站不下了,地铁在分流。于是在距离我们的目的地西红门仅一站地铁的地方,我们不得不考虑换乘地面交通,结果可想而知,因为只找到一辆公交车直达没信心等公交了,出租车打不到,门口的黑车倒是很多,开口就是双倍打车价,最后还是靠滴滴叫到了车。
了解了这条线的特性以后,我带孩子出门尽量避开高峰期,即使这样,车上人依然很多,不可能有座位,幸好娃有推车可坐,给她找个靠里的角落也可以得到一份安稳。
但是坐着低矮的推车陷在拥挤的人群里,孩子多少有些紧张或无聊吧,她就自编自唱起来,地铁里噪音很大,彼时的她尚不满四岁,也不是放声大唱,声音甚至盖不过地铁开动时的呼啸声,我有些庆幸她找到了自我慰藉的方法,又时值中午,因此并没有制止她。
可是没想到是,一个声音传过来:能不能让她别唱了,大家都在休息呢。既然打扰到别人,我下意识的想去制止孩子,听到这个声音以后孩子也停了下来。
因为人多嘈杂,我也并没有看清不满的人是谁。就在这时,可能回答同行者的劝说吧,一个更清晰的声音再次传来:这有什么,她家长不管别人还不能管了?这就是指责我是熊孩子的熊父母喽?
循着声音望过去,一位年轻的姑娘正带着耳机跟一位女性朋友交谈,一脸正义和略有不屑。这一看不打紧,我发现她的跟前正站着一位小学生,背着沉重的书包艰难地站立着,而她却视而不见,只顾悠然地坐着,充分表达着对一个三岁孩子的不满。
我突然因为这样冷漠的正义升起一丝火气来,我想问问她,难道一边带着耳机一边与同伴聊天的您都分散不了对熊孩子先入为主的厌恶?到底是一个在嘈杂的地铁上轻声唱歌的孩子更值得谴责,还是一个心安理得坐在座位上不知给小孩子让座的成年人更没有教养?
可惜,不善与人争辩我竟然什么话也说不出,只能任这丝火气在胸中升腾。
我发现,对于熊孩子的批判多以未婚的青年为主,在未经历为人父母之前,很容易将成人的行为标准放到孩子身上,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将孩子的天性和没有教养混为一谈。
未婚时的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理想中的好孩子就应该按成人的规则行事,他们应该明白利害得失并且彬彬有礼。
我们丝毫不去试想,一个成年般懂事的孩子会经历了什么,也很难去回忆儿时的自己都做了哪些熊事情。从某种程度上讲,有很多成年人正是因为自己心理上还不成熟,还像个孩子,才会跟“熊孩子”较劲。
去年10月份,著名主持人孟非就因坐高铁被吵而发了一篇关于“熊孩子”的微博,并根据国外已经有女性专用车厢的现实,提议中国高铁设“熊孩子专用车厢”。此微博一发出便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有支持者,也有反对和批评的声音。目前该微博已被删除。
有人认为设置“熊孩子专用车厢”恐怕还真不是个好主意,因为靠隔离某个人群来营造一个舒适的公共空间,并非上策。如果这个提议是从抵制“熊孩子”的角度出发,这确实不值得提倡。
相反,从一个经常带孩子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的妈妈的角度来说,我倒不反对这个提议,甚至有些期待。为什么呢?
首先当然是避免了对多数乘客造成打扰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众望所归。
其次,这也能为孩子提供更适宜的出行环境。我们试想一下,假如高铁和地铁设计母婴专用车厢,哺乳期的妈妈就不必因为在公共场合喂奶而产生尴尬,甚至遭受非议,毕竟婴儿对母乳的需求随时随地,而且让低龄“熊孩子”安静下来的最快最好的方法就是哺乳。
假如真的设置了“熊孩子”专用车厢,儿童们就不必挤到身高几倍的成人堆里,毕竟鼻子几乎蹭到别人大腿上的感受绝不会那么美好,而坐在老幼病残孕专座上装睡的成人还不少。
如果车厢的颜色还能采用儿童喜欢的明亮颜色就更好了,顶部的广告屏幕不再播放一般广告,而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动画片或者公益短片,甚至角落里还可以添加简单的游戏设施,那简直不能再完美。
从此“妈妈再也不担心我会调皮”,带娃出行的家长一定会对中国高铁(地铁)公司感恩戴德。
可惜,无论是从成本,还是对儿童的关注程度上,我们的社会都还没有形成对儿童的特别关爱机制。我们不认为儿童有特殊的需要,而是需要儿童适应成人世界的规则。孩子和父母承担完全的责任。
![](https://img.haomeiwen.com/i9259025/01a0d50de70df2c5.jpeg)
当然,“熊孩子”的“熊”说到底是大人的问题。随着人口的大量流动,交通的便捷度提升和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每个有孩子的家长,带孩子出行是一种无法避免的困境。既然“熊孩子专用车厢”并不存在,那么考验家长的时候就到了。
去年在北戴河——天津的高铁上,一位不足一周岁的宝宝不停哭闹,有一男乘客忍受不了,回头怒视多次,最后终于忍不住说了句:能不能安静点,我们都很累。 结果就被婴儿爸爸直接矿泉水砸在了头上。
而另一边,一位宁波妈妈因为担心孩子乘飞机哭闹,给同机乘客发了耳塞和糖果,结果广受好评。所以,家有“熊孩子”,最后是大打出手还是皆大欢喜,关键还是看家长的态度,考验的还是家长的素质。
以高铁为例,哺乳期的幼儿可以用喂奶等方式安抚,如果孩子确实因为车厢环境不舒服哭闹,可以把孩子带到车厢结合部分散注意力,尽量避免对周围乘客的打扰,哭闹的孩子,焦急的父母应该能得到大多数乘客的同情和谅解。大一些的孩子可以提供零食和游戏。
我和孩他爸曾经带着大宝做过卧铺,也带着两个孩子坐过高铁,那很大程度不是坐车而是走车,为了不让讲不明白“公共道德”为何物的孩子吵闹,只好跟在孩子后面溜车厢,尽管有时依然会招致乘务员的提醒或者个别人的不理解,认为让孩子在车厢溜达不好,但是对于这个两难的问题只能选择了两权相害取其轻。
这样还有个好处就是,娃在途中会交到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一起玩耍、分享,打发旅途的寂寞。我家桐宝就在火车上遇到了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小朋友,两家不仅同城,还都是回山东老家。几乎每次坐车都会交到朋友,因为孩子爱聊天甚至还交到了喜爱孩子的大朋友——一位漂亮的阿姨,有几位至今我们还在微信上有联系。
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孩子扩大了我的朋友圈。
因为自己孩子的言行对别人造成了影响,不管任何原因,父母都不该仅仅拿“他只是个孩子”来辩护,表达歉意都是第一位的。同样,给孩子的一切不当行为都贴上“熊孩子”的标签,甚至上升到群体性的“厌孩”、“讨孩”,则是完全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则是成人缺乏宽容性的表现,也是社会对儿童关爱的缺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