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景江南是一座美丽的住宅小区。从黄河路大门进入,迎面是一个鹅池,八只憨态可掬的大鹅站在台座上,口吐清泉不断流;鹅池后是一座台阁式未名亭;亭后是荷叶田田,荷花婷婷的莲池;莲池右側有一座陶然亭,亭有楹联:千寻彭泽令,一醉菊花杯。我感觉这处园景有构思,有内涵,值得好好玩味。
鹅池,我想应是晋代书圣王羲之(字右军)的故事。他一生爱鹅成癖。有一次听说乡下一老妇养了一只十分健硕可爰大白鹅,就迫不及待下去察看。这老太太闻知竞不问青红皂白把鹅杀了,迎接这位大老爷,王右军看到端上来的熟鹅,只有一声叹息。还有一个故事,山阴一个道士养了一群好鹅,王羲之一次郊游时看到了,十分喜欢,愿出高价买下,哪知道士不卖,说只要给我写一篇道家经典《黄庭经》,就将鹅悉数相赠。王羲之竞也欣然允纳,挥毫命笔写下《黄庭经》60行,书毕,笼鹅而归。这就是著名的"黄庭换鹅”典故。从此,《黄庭经》也称換鹅帖。后来,诗仙李白《送贺宾客归越》就写道:“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王羲之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下第一书圣,他的《兰亭序》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至今无人超越,据说唐太宗李世民就爰不择手,临终还把《兰亭序》随葬。如此书圣为何这样痴迷于鹅呢?原来,他爰鹅不仅仅是一种雅兴,还能从鹅的体态、行走、游泳……中体会出书法执笔、运笔、行笔的奥妙,他认为,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行笔要像鹅之双掌拨水,才能神、气贯于笔端……这应就是鹅池要告诉我们的故事。
现在种莲、爰莲蔚然成风。这得感谢宋代大儒周敦颐和他的《爰莲说》。他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师,程朱理学中的二程(程熙和程颢)都是他的学生,朱熹则是他的铁杆粉丝。他一生爱莲成痴。在《爰莲说》中,盛赞其出污坭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香远益清,婷婷净植等高洁品格。从而也表达了自己洁身自爰的高尚人格和洒脱襟怀。当年,他知于南康军的时候,就在府署东侧挖了一口池子种莲,称为爰莲池。后来,他到江西濂溪创办书院,又在书院建爰莲堂,以物诲教。再后来。他的铁粉朱熹调任南康知军,就在这里重修爰莲池,还从周敦颐曾孙周直卿处喜获周敦颐墨宝《爱莲说》,并刻石立于池旁,还作诗。如今,爱莲遍众,深圳洪湖公园有一片莲花池,我常常在此倘徉忘返。池中还有栈桥曲拆,让游人留连观赏,岸旁,还有《爰莲说》书法刻石,更增添了浓浓古意新风。我想,御景江南小区这处荷池如果添加石刻墨宝是不是更富诗意呢。
菊花,勇斗西风,凌霜自傲,冷艳清贞,宁可抱香枝头死,也不坠落风尘中的高贵品格,深受广大民群众喜爰。据考证,自宋代伊始,民间就有一年一度菊展,都深受欢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沆瀣,不入污泥浊水,不为五斗米拆腰,挂印辞官(彭泽令)归稳山林,像菊花一样高洁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曰孑,甘居清贫,最大爱好就是种菊,被誉为“菊友”,还曾被捧为“九月花神”,“采菊东篱下,幽然见南山”,还制作菊花茶、菊花酒,自用也待客、赠客,自得其乐。当然也有乐不起来的时候,有一年重阳,突然酒瘾大发,奈何家中已不见杜康,只得无奈走进菊花丛采了一大把菊花,闻菊解馋……。突然,一名白衣人送酒而来。原来是江州刺史王纤派来的,拟征召他出山入仕。他见酒大喜,就着菊花开怀畅饮,酒熏诗兴大发吟出《九月闲居》名篇,不过,虽醉不糊涂,始终不出山林,倒是留下了“白衣送洒”、“陶公咏菊”的万世美谈。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归去来辞》、《归园田居》等不朽之作。陶然亭园景,有亭有联,有菊有酒,似也周到,如能亭旁渠边再添五株丝丝柳,定必五柳先生陶渊明会常来此亭畔柳下弹琴。
我们的古圣先贤,历来有“四爱”雅兴,即王羲之爰鹅,陶渊明爰菊,周敦颐爰莲,林和靖爱鹤的高雅之风。自明清以来,这四爱是不老主题,常常出现在绘画、装饰和彩瓷中。依此看来,御景江南这组园景,就缺林和靖的“爱鹤”了。
林和靖是宋代著名诗人隐士,隐于杭州西湖,结庐孤山,终生不仕不娶,独喜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长作诗词咏梅,自言“为见梅花辄入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千古名篇名句,除了梅花开日足不出门,余则闲放小舟,漫游湖山,竞日不归,也无定迹,而他是风流名士,自有访者如云,幸好他养有两鹤,有访客到,家僮就开笼放鹤,林和靖望见白鹤就会立即棹舟回归。一时传为佳话。据说,他与客人飲洒吟诗时,两鹤还会在旁呜声起舞助兴。林和靖也因而写有《鸣皋》一诗:“皋禽名衹有前闻,孤引圆吭夜正分;一唳便惊寥泬破,亦无闲意到青云”。传说,林和靖死后,两鹤到其坟前长唳而死……。雅兴动雅思啊,我想,鹅池后不正好有座“未名亭”吗?只要稍作改造为放鹤亭,这“四爰”园景不就名可符实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