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随意更换电视频道时,瞥见了春妮的访谈节目。
对于访谈节目,我平时关注的不多,但这一期的访谈,邀请的嘉宾恰好是两位作家——邱华栋与徐则臣,那就必须得看一看了。
这两位作家我知之不多,邱作家的作品还没读过,徐作家的作品倒读过两个短篇,是卓老师推荐的,一篇是《露天电影》,另一篇是《如果大雪封门》,都是很有力量很触动人心的作品,我不会写书评,有力量、触动人心这样的字眼对我来说已经是很高的评价了。
自从读了徐作家的作品,尽管我不算是好读书的人,对他也陡增了好感,就像碰上了老熟人,又怎么会放过这样的访谈节目呢?
访谈中,主持人春妮与嘉宾聊了很多,但我能记住的不多,最触动我的是他们聊到书房的话题时。徐作家说,一直很想拥有书房,尽管他的书房很小,却总算拥有了自己想要的书房。
他谈到以前没有书房时,家里的饭桌在每天饭后就化身为书桌,儿子在饭桌的一个小角落里写作业,身为教师的妻子在儿子的旁边改作业、批阅作文,他也挤在饭桌上读书写稿,而饭桌的另一边则堆满了没洗的锅碗瓢勺。
这个画面不知别人作何感想,我却从中感受到三口之家的温馨与和谐,全家人读书学习的氛围超级浓郁,这是教科书式的家风,一般家庭是做不到的。
在经历了几次搬家之后,徐作家终于拥有了梦寐以求的书房,电视镜头里有他伏案桌前的画面,他的后面、左边、右边全都是书,他仿若徜徉在浩瀚的书海之中,一位作家,有一个安静的写作场所,又有这么多藏书,得偿夙愿的背后,是他执着读书写作的真实写照。
徐作家还有一个爱好,喜欢参加名作家的故居与书房。比如歌德、托尔斯泰、聂鲁达、海明威、福克纳等文豪的书房。在这些世界名著的诞生之地,他能感受到作者创作的心境与他们对文学的虔诚。在参观老舍在英国曾居住过三年的住宅时,他甚至感受到老舍创作《二马》的灵感。
我也有一间小书房,可是平时鲜少光顾,它基本成了摆设,即使阅读,我也喜欢窝在床上或沙发上来完成,缺少了读书的“姿式”,完全感受不出作者心境什么的。哎,我严重怀疑自己是假的文学爱好者。
说到读书,徐作家特别善于利用时间。每天上班乘坐地铁时,他的包里都放着世界名著,往返两个小时的路程全都用来阅读。他既是作家,也是副主编,每天审的稿件良莠不齐,为了不磨损感受力,需要大量阅读文学名著,他一年的阅读量惊人。
看到这里时,我除了钦佩还是钦佩,他都是响当当的大作家了,还能坚持大量阅读其他作家的作品,难怪他能在写作领域里功成名就。
也许普通人与作家相比,除了天赋有别外,更大的差距还在于缺少一份执着与热爱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