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写的《寻路中国》,他的中文名叫何伟,这真是一本独特的书籍,正如很多所说,中国的作家写不出这样的书籍,并不仅仅作者是外国人的原因。关键是中国作家的视角和观察跟作者有很大的不同。或许是传统思想和教育的影响。我思考更多的还是作者所展现的中美教育差异的问题。作者曾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牛津大学,可能按照中国人的思维这样学校毕业的人应该是政界精英或者叱咤商场,再怎么说也应该关注大事。但是作者却在牛津大学毕业后选择到中国支教,并且游历世界各国。他的笔下都是描写中国小城市、小地方、普通人物的生活。但是这些让中国大多数作家和媒体不感兴趣的微小的东西,却在作者的笔下活灵活现。充满幽默与温情,展现了中国的实情,从小人物的身上展示出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变迁。而且我惊叹于作者对于中国历史的了解和深邃的洞见。
为什么我们认为的美国精英大学培养出了如此我们感觉不是那么高大上的人物。好像他对大事件不感兴趣,而是一直追随着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可能是中外教育最大的差别。美国的教育从小教导孩子做自己,而中国则教导孩子做人上人。美国的教育培养出的人更加真实,性格更好,中国大多数父母和社会则处于焦虑的状态,培养的人也更加功利和浮躁。而且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对一个人培养真的很独特,他交给了一个人思想和思辨,是他们受益终身,而中国的大学可能只让孩子们记住翘课和永远排满的课表,可怕的挂科,四六级考试。或许如何培养出何伟这样的记者和作家,如何改进我的教育,这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