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宁向东060-搭便车

作者: 依诺芝 | 来源:发表于2017-09-01 14:35 被阅读56次

    1-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分析了团队合作的机制。他的整个理论体系,是从“搭便车”这个概念奠基的。搭便车,就是在集体行动的过程中,总会有人偷懒,团队的规模越大,偷懒的人越多。不出力却获得劳动成果的现象,被称为“搭便车”。在团队合作和集体行动的时候,搭便车的情况比比皆是。

    奥尔森认为,除非存在着强制或者其他的手段,当人数越多的时候,每个寻求自我利益的人越不愿意采取行动去追求共同利益,或者团体利益。

    2-当一个团队遇到问题的时候,压力是由所有人共同分担的,团队的成员越多,每个人承担的压力就相应越少。所以,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大家都会逐渐减少所投入的力量,试图让别人分担得更多一些,最后这个团队的产出水平就会下降。

    如果没有特殊的机制,久而久之,就没有人愿意出力了。

    3-作为一个领导者,一定要在团队搭建和团队建设中格外注意搭便车问题。领导者需要对搭便车情况的性质,首先作出判断,以便作出相应安排。

    搭便车这个问题目前来看,只能控制,无法彻底根除。要尽可能地减小评估范围,尽可能建立起一个团队成员个人努力、业绩和收益之间的对应关系。搭配好团队业绩和个人业绩的比重。

    评估时要强调评分讲依据;主观评价在报酬中所占的比重不宜过大。如果确实没有客观的业绩指标,也要把这个部分的比例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分--------------割---------------线---------------

    团队“搭便车”现象,在中国的经典说法是“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担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在个人努力与团队付出方面,因为人员的惰性和团队内成员各自目标设置和付出标准设置的困难,每个人都倾向于少付出,吃大灶但平分收益。而这种心理,就容易造成1+1<2,团队成员越多,“搭便车”现象就越严重。这个难题的问题,根源就在于团队组建的特点。团队组建的初衷是寄希望于团队成员产生化学反应的。不能仅仅做到1+1=2这样物理的堆砌,需要的是团队成员互相融合,在集体协作中完成绩效的提升。它对单个成员的绩效提升要求不是简单的线性方式,是希望每个成员的线性提升经过化学反应的催化,能够成一种加速上升的曲线。而化学反应愈充分,成员间的合作渗透程度愈高,就会导致在绩效产出时,对每个团队成员的付出水平评估的愈发困难。正因如此,有意、无意的搭便车现象就产生了。

    宁老师说,搭便车现象不可避免,只可尽量控制。我的观点是,在团队发展中,要时刻进行着团队成员的动态评估,对团队成员的准入要有一定的标准。在此基础上,用利益共同体或事业共同体的愿景进行团队成员的激励,最终还是需要落脚到每个团队成员自身内在动力的激发上面,也就是说,团队成员要有起码的“志同道合”的自觉,成员数量过多、成员成分太杂、或是思想太不统一,就弱化了一群人组建“团队”的初衷。这样的团队,会慢慢变成“群体”,最终将走向解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华宁向东060-搭便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jxk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