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闲话古诗词
听说是孤篇压倒全唐诗……

听说是孤篇压倒全唐诗……

作者: 深骁夕 | 来源:发表于2020-04-21 08:59 被阅读0次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生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是张若虚写的。

——鉴赏《春江花月夜》

——帅小冰31天变现营作业

正文:

读过《蒋勋说唐诗》的春江花月夜篇,再来为赋新词强解意,实在班门弄斧。

但今日的确受蒋勋先生启发良多,首先是先生解说时文字自带的历史厚重感,漫漫然谈论其唐诗的气象是“一次出走”,举例武则天的现代意识,激赏骆宾王的《讨武曌檄》而不是愤怒。

先生由整个大唐的文化包容,宗教主流偏佛教,崇老庄,时代舞台为个人论道搭好布景,而非后来宋朝或历史多数时期的“农业伦理”,讲究儒家,讲究孝悌,讲究在人间完成的业。

进而推论张若虚的这首诗才不是个人的代表,而是整个初唐风骨的一种表现,代表了从魏晋南北朝三百年积累的诗歌经验,到唐朝是繁花盛开之期,是诗歌传统的积累,也是唐朝整个主流的包容文化所提供的舞台机会,不用为儒家之理封闭内心世界的宇宙观意识。

而这首诗之所谓“孤篇压倒全唐”,也正是由此而来。

然蒋勋先生说“我基本上不把《春江花月夜》看作张若虚的个人化的才气表现,而是强调初唐时期人的精神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辽阔,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开始衍生”。

我却有不同意见。纵然初唐时期人的精神世界之广淼不可否认,然而张若虚个人在这首诗歌上所展现的惊世之才,所透露的天地辽阔的心境,也定不容忽略。

此诗蔚为大观,一开篇就不落窠臼,“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不是李白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不是唐寅的一气呵成潇洒飘逸。

但一江连一海,一月共潮而升,我初学时并没有想到张若虚当时能看到眼前的春江,却是看不到海的。到蒋勋书里了解到才一片慨然,张若虚在这首诗上的造诣由此可见一斑。

先突破了视觉上的局限,自己在天地无限广阔的宇宙间遨游无限,如同千里眼,追随水波滟滟“千万里”,后是哲学家和上帝的视角突破时间,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胸中无丘壑、心意无佳想之人,又怎能写出这样恢宏大气的句子来呢?虽不李白,词句却自能惊人心魂,虽不唐寅,词文衔接却自能圆润如玉。

然不止,整首诗在文学形式上达到了至臻至善的完美境地。

整首诗歌有36句,前后转韵9次,借蒋勋先生的口,“‘九’是中国的吉祥数字”,“中国人还相信‘九九归一’,全诗的结构如此不可思议,有一种特殊的完整性”。

遣词造句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先是前后逻辑衔接自然,不知道大家第一次背这首诗是什么感觉?或许有小伙伴跟我同样感受:太顺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潮水如何呢?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的具体情况呢?江流宛然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写了春江、潮海、明月、芳甸、花林还能写什么呢?空里留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原来还有空里,还有光线啊,接下来还能怎么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竟然是写放大宏观视觉,写整个江天一色的清灵之美······

整首诗可以这么一直问着背完,而且唇口留香,心中如涤。

不仅是它讲究一个对仗,比如“春江”对“海上”,“海平”接“潮升”,“空里”对“汀上”·····也不仅是它罗织词句技巧高超,比如“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一个“宛转”竟连通江流和心事之复杂曲折,一个“霰”、一个“流霜”、一个“看不见”,为夜色渡上最灿烂的夜色银光,迷蒙、清美、朦胧。

实际上,这首诗要一气呵成的读下去,这幅画面太广大也太美了,春、江、花、月、夜,每一个字单独成篇,每一个意象在今夜轮番上演,及在月色里相互交融,又在天地间各自成色,成为古往今来之人心上一抹探之不尽的华章。

为什么张若虚的句子这么美呢?就像金庸笔下不染尘俗的小龙女。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天上一抹悠悠远去的白云,忧愁多得青枫浦上也难载动,你看这么简单的句子换你来写你怎么写?

写“悠悠白云浮”后面句又怎么接?你会发现,你很难再写出一个好的句子来,张若虚却能处理得这么天然顺理优美,悠悠形容词放到最后,白云直接提前,整个句子倒过来表达,立马让人惊艳无限。

而此篇《春江花月夜》几乎全篇都是这样看似平凡,实则运用高深的句子。

最让人惊艳的却还是作者巧妙的转折衔接和期间无上的思想和感情。

你看诗的前18句,把时间和空间放得那么大,发出的浩问“江畔何人初见月”,以及狂狷不已的设问“不知江月待何人”,诗的后半阕要怎么接?

张若虚给出了他的答案,回到现实回到自身,写“情”。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读一遍,上帝亲吻我的嘴唇一次。

谁家呢?何处呢?天下无处无家不有,世间无处不无相思。而这相思之意,这情深之意,未尝不是张若虚当时正感怀的呢?“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我以前以为壮美就是激荡炸裂的浪涛滚滚,是飞流直下的三千瀑布,读到这首诗才发现一种“沉静”下来的美。

它并不猛烈的冲撞你的心脏,它只是告诉你一幅画,里面有春天,有月光,有月华洗涤过的花林和坊甸,有朦胧的夜色和波光滟滟的江流。

无声无息为你的内心浸入一种摄人心魄的美,然后灌之以时空之上的无上道学之境作为底蕴,叩响你的灵魂之门。

这首诗大气磅礴,但并不气势逼人,这首诗境界宏阔,但却又贴入每个平凡之人的心脏,每颗躁动不已的心,在每个失眠的夜晚,都会得到这首诗的安慰。

相关文章

  • 听说是孤篇压倒全唐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

  • 讲不出的春江花月夜

    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全唐诗第一”“孤篇压倒全唐”,如此大美之诗,任何的阐述解释都变得多余,...

  • 《春江花月夜》的3D之美。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有的人评价“以孤篇压倒全唐诗”。这首诗,展示了一个3d的画面,光、影、声、色俱全! ...

  • 孤篇压倒全唐之作

    《春江花夜月》可以说是初唐气派最辽阔的一首诗,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是一个韵,有九次转韵构成了十分完整的结构形...

  • 书解

    完蛋了,完蛋了,今天老师要考孤篇压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了?什么,什么啊!孤什么篇,压什么倒,全什么唐啊?烦...

  • 张若虚:孤篇横绝,压倒全唐

    姓名:张若虚 时间:670-730年 籍贯:江苏扬州人 荣誉:吴中四士成员 地位:孤篇盖全唐 爱好:慷慨任侠 代表...

  • 咏张若虚

    吴中有士共潮生,花月春江彻夜明。 一首七言横绝出,孤篇压倒众诗英。 1998.12(407)

  • 什么是孤平?格律诗中不允许出现孤平,允许孤仄吗?

    前言 前几天遇到一个问题:全唐诗中两平夹一仄的“孤仄”句大概会有多少?昨天又有朋友问:律诗中孤平不行,孤仄可以吗?...

  • 【全唐诗不绝的句27:青松孤且直】

    【全唐诗不绝的句27:青松孤且直】 很小的时候 妈妈就教青松读唐诗 松柏孤且直 因此 青松小时候 很高冷 等上了学...

  • 夜读·唐诗(5)

    在初唐的诗坛,张若虚和他的“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的诗作《春江花月夜》是一个传奇。 张若虚,字和号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说是孤篇压倒全唐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jxwb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