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提高成长率
思考:如何解决成长率恐慌
应用: 学完今天这个概念,想到了原先的一个同事。公司每月召开月度会议,各部轮流在PPT上做出相关的分析报告,分析完毕,大家各自发表意见和建议,轮到他发言时,他总爱说一句,你们说的这些都没啥用。起初,大家都觉得这人很有个性,语不惊人死不休。日子久了,每次会议他都反复使用同一句话,没有任何意见,也没有别的想法和建议。又一次,等他又脱口而出这句话时,公司负责人忍不住去问他,你整日说这也没用,那也没用,那你和我说说究竟什么才对公司有用?听完这话,他顿时变得哑口无言,憋得脸通红。
在这类人的世界中,究竟什么才是有用的呢?或许是对这个概念产生不清晰的认识,才拥有了这样错误的认知。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你学这个没用,你做这些没用,你说这个没用,各种没用的语言充斥在耳边,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思考能力,很容易被这样的话语洗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至于哪些有用,哪些无用,来自于自己深思熟虑的判断,别人又不是你,轻率做出这样的话语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人云亦云的信了,就愚蠢了。
不要随便给人提免费的建议。最近在反复琢磨和践行这句话,知道和做到之间其实还隔着万水千山。当你手中自觉拥有一柄“绝世武器”,容易变得“行侠仗义”,处处喜欢“打抱不平”,看哪都存在“不公”,看谁都想“拯救”,尤其看到和自己有密切关联的人受到所谓的“欺辱”的时候,往往会被情绪所控失去控制,一定要送别人这把“绝世武器”来傍身。殊不知,这人从来都不觉得受到任何“屈辱”,反倒乐在其中,喜欢被“欺负”,看的你自己在一边干着急。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试图去左右别人的想法和决定,当遭受拒绝的时候,自尊心会受到重创。不采纳有多方面原因,可能是自己还没有资格说这话,也可能是自己确实还没做到或者做得还不够好,好为人师是大多数人的通病,我们要学会的是克制冲动,如果别人问到你了,真心想征询你的建议,那么就慎重的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至于别人愿意采纳与否,不在考虑的范围。
每日保持10%的进步只是固定成长,而非成长率,成长率指的是在昨日基础之上的复利累计。对于个体来说,如果能够保持每日成长率,那么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个非线性成长模型曲线,想必这才是我们最终要追求达成的效果,跑到曲线的顶端。
对很多人来说,每日进步一点点已是几近奢侈,何况在大脑的操作系统中又多出一个成长率的概念,怕是已经引起多数人的莫名焦虑和恐慌。假如一件高价值的事经过充分研判确认是正确的,只是心中有了恐慌或者焦虑就要轻易选择放弃,岂不可惜。之所以恐慌,可能是因为现在的自己还处于负向循环的状态,尚未打破负向轮回的怪圈,那些挣扎着也要匍匐前进的人,一定是看到了希望才会如此。纵观那些已经进入正向循环的人可能就不会有这样的恐慌感存在,反倒理所当然,本就该如此。
在一个维度上和人竞争,所谓的自身优势会变得极其细微,稍不留意,就会失去核心竞争能力。好比是一根竖立着的木棍,外部稍微一触碰就会发生倾斜,假如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一根木棍,两根棍子之间有了相互支撑,倾斜的概率可能会变得小一些,如果在此基础上,继续增加木棍,变成一个三角形,就会变得更加坚固起来,不断增加,就会形成一个稳固的堡垒,外力再想撼动,绝非易事。一根根木棍代表着一个个维度,单维度比较的是长度,双维度比较的是面积,三维度比较的是体积,多增加一维,相当于多一个优势,按照排列组合方式,当增加到四个以上维度的时候,就开始呈几何级数增长态势。当然,对于各个维度的追求,放弃百分百的完美是理性的选择,只要做到及格线以上就已经具备了足够的优势。
那些曾经看起来没用的知识,在这个时候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会一点写作,会一点英语,会一点编程,会一点设计,会一点绘画等等,曾经看起来没啥用的技能,如果能够穿插起来使用,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现在觉得没用,可能是还没找到有效的连接方式,一旦找到那个突破点,技能之间会变得毫无边界,也就真正做到了容会贯通。如果不知道有啥用,先选择打磨了再说,在实践的过程中自会发现它们的妙用。
总结:打造多维竞争力是解决成长恐慌的有效途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