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精进写作100天# 73/100
![](https://img.haomeiwen.com/i5480665/1932944501b053dc.jpg)
我们都渴望在聊天中倾诉自己的心声,一吐为快,但也因此常常犯下一个错误:偏于倾诉,而忽视倾听,很多时候,说着说着,空气突然安静下来,一段对话戛然而止,我们想不通是哪里出了问题,甚至会在内心责备对方无法感同身受、理解自己。
问题是,每一个人都渴望被看见、被听到,那种被关注的感觉,才会让人轻易卸下防备,继而轻松自在地倾诉喜怒哀乐,强烈的代入感与参与感会让彼此的关系瞬间拉近。
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自己遭遇不开心或者遇到情绪低潮期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找亲密的朋友哭诉一番,一泻负面情绪。我也习惯性这样做,把朋友约出来,一通哭诉,然后大吃一顿,然后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5480665/a8a5526e7e321a2d.jpg)
从来也没有感到哪里有不对劲,直到自己被朋友拉出来以“被倾述者”身份出现时,才发现,有那么些不对劲,朋友的哭诉让我根本插不上嘴,这个时候的她,可能更需要的是被倾听,而且被开导。
越是长大,越是会发现,道理我们好像都懂,只是很多时候遇到事我们无法用已知的知识来说服自己,钻进牛角尖里久久走不出来,又或者心灰意冷但仍心有不甘,倾诉而出,这件事或许就此画上的句号。
自我评价,现在的自己应该可以算得上一个合格的被倾听者,但从前的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也曾陷入过主观好讲道理的坑洼中,倾诉者无法一吐为快,自己也会因为频频被对方打断而心有不快。
从前的我,看到好朋友伤心难过,总是一股脑先陪她抱怨一番,然后迅速搜集自己脑海中与之相关的大道理或者心灵鸡汤进行说教。切换角色后,我们可能才能更清晰地明白,我们往往需要地并不是被说教、被指导,那些我们认为始终正确的道理,放在特定的情境下不一定是完全匹配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5480665/3c8bd021adec16c3.jpg)
生拉硬拽只会让彼此在交谈中都礼貌性地消耗自己,并不能真正发挥交谈本身的作用,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到人的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从前我并不能能完全理解,在我看来,烦恼是多种多样的,很多时候都是由自己内在而生发的。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发的感知到人际交往的触角往往会深入到我们不可预料的生活方方面面,甚至很多时候发生在我们自己并不知情的情况下,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举动,在人与人之间全方位的比较下,我们更渴望地是被看见,成为人际交往中的一个主角,而非是小透明。
这个道理缩放在人与人的交谈中更是如此。202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组织单位的年轻同事开展了一次主题为“年轻人该有的样子”主题座谈会,在活动开始前,我有太多的顾虑和担忧,其中在我看在最大的隐患就是很多平时话语很少的伙伴,活动现场会不会什么也说不出来啊?
活动现场,所有的伙伴给我了巨大的惊喜,无论是平常健谈的伙伴,还是沉默寡言的同事,拿起话筒,站在舞台中间,都是侃侃而谈,那种主角的光环,让他们每一个人都光芒万丈,自信满满。
给对方以足够的话语权,不仅仅是一份尊重,更是一份信任与归属感、参与感,学会倾听、懂得倾听的人,人缘、运气一定不会差,不信就去试试吧!
#闪亮研习社#闪亮日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