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开始讨论人性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想起人之初性本善,或人之初性本恶的性恶论,但现在有一种说法是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那就是人的本性是先天遗传加后天环境共通的产物。
先天遗传(从生存的角度来看)
比如拿食盐来举例子。
通过对食用油、盐、糖的大量摄取,给我们的身体和大脑带来了诸多矛盾。由于在石器时代,我们食物极度稀缺,又极难获得,所以造成了我们现在比较爱吃油、盐、糖,这是我们祖先在长达700万年的饥荒生活中留给我们的本能,对这类食物,对营养想要过度摄取的欲望。在罗马时代,盐是士兵的工资,非常稀缺的,在中国古代,盛产盐,相当于如今的盛产石油。人的身体每日盐摄入量应低于5克(也有说法是3克)。而现代人人均每天摄入盐10克以上。在日本秋田县,人均食盐摄入量27克,所以当地人中风及高血压的概率高出日本其他地区平均线2倍以上。我们大都不爱吃苦的东西,因为苦的东西大多都有毒。
后天的力量(从繁衍的角度来看)
我们最早的祖先是鱼类,可以先看看鱼类的繁殖策略,鱼类会排出大量精子及卵子,相结合成为卵子,最终幸存下来是相对于卵子数量来说是极少数。
上陆地后,逐渐演化为雌性一次排一颗卵子,而雄性呢?依旧一次可以排出大量精子。人类男性一年可以让300个女性怀孕,精子如此之多,如此之廉价。
当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演化为直立行走,直立行走导致了女性分娩通道变窄,而人类的大脑又因为直立行走而变大。
大脑的重量只占据了人体重量的2%—3%,但是却消耗着巨大的能量。婴儿87%的能量用来支持大脑的运行,5岁时,需要50%,成年后需要消耗25%的能量。而猿猴只有8%。消耗这么多能量,为什么我们在直立行走之后就开始投资大脑了呢?因为我们从中获益了。从中获得了更适合生存繁衍的能力。大脑具备发现模式的本能。其他动物也有这种本能,比如蜜蜂会建造精美的蜂窝,这种蜂窝会更适合它们去生存繁衍。也有人说是否能根据模式来指导实践是动物与人类最大的区别,这并不是的,比如乌鸦投石喝水。人类更高级的是模式的整合能力,比如人类做过一个三山实验。
人类对信息、模式的组合能力、分析能力。比如人类会发现锋利的东西能划开动物的尸体,人类能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的能力,使得人类开始越来越愿意去投资大脑。
回到我们刚刚说的直立行走导致了女性分娩通道变窄,而人类的大脑又因为直立行走而变大,为了能顺利产下胎儿,女性采取了绝妙的繁殖策略,不让婴儿在子宫内长全。女性在生产时甚至会冒着失去生命的风险,婴儿的大部分需求要靠男性来解决,需要持续不断的食物来源,需要雄性保护。而最理想的合作抚养模式就是一夫一妻制,因为每个男人要确定配偶产下的是自己的后代,而不用承担“喜当爹”的风险。所以说生育方式决定了婚配制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