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河南洛阳曾经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性奴案。
更加令人惊诧的是,捕捉罪犯释放人质后,被罪犯训练为性奴的人质竟然一反常态地袒护罪犯,与警方为敌。她们对待绑匪的感情中没有憎恶,反而充满了同情和爱慕。
这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典型体现,源于一种似病非病的心理效应。由受虐而心生恐惧与憎恨,再变质成认同与同情,甚至产生依恋。

电影《监禁风暴》改编于“2011性奴案”。
电影呈现的案件不仅情节扑朔、恶劣,罪犯李浩的身份也受到了瞩目。他是河南洛阳市质监局稽查大队的职工。在事发前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李浩先后从当地夜店诱骗了6名女子到家中,然后对她们实施绑架,并长期囚禁在事先挖好的地窖里。
与世隔绝的地窖成了“窖主”李浩的隐秘王国,而6位人质则被他驯养成为性奴。他为自己的性奴们设定了许多恶魔般规矩,比如要对李浩俯首称臣地恭称“老公”,比如限制两天一餐的饮食习惯,比如逼迫她们拍摄淫秽视频,不听话时还处以残酷体罚……
面对7重铁门的地窖和绝对强势的“魔鬼”,被囚禁的人质只能绝望地忍受着没日没夜的压迫。久而久之,人质们逐渐接受了独裁者的观念洗脑,显现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症状。
她们开始从心里认同李浩,更为他的行为找到了许多正面的理由。把她们囚禁在地窖是出于保护的恩典,节食断食是为了防止她们发胖。
李浩凶残的虐待之外,给她们看电影消遣也被扭曲为对她们照顾有加的佐证。于是她们选择性地忽视受到的残虐,而只看重得到的“仁慈”与“关爱”。因此由被动服从转变为了主动服从,甚至不再想逃离地窖。
主观意识被定向地改变了,错误与正确的观念颠倒,随之行为也任由使唤。除了绝对的臣服之外,她们彼此甚至为了得到李浩的“宠幸”而争相吃醋。
一次几个人质因此打斗起来,李浩一气之下施用暴行,打死了挑起争端的领头者,而其它人不仅没有劝阻,反而协助李浩将尸体埋藏起来,前后共两位人质被以相同的方法残忍杀害。
在事件的调查过程中,甚至有被解救的女子试图袒护李浩的罪行。这是我国近年来最严重的一起性奴案,也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在我国引起广泛关注的一个契机。直到警方查处这个地狱般的地窖,将余下4名人质解救出来,把李浩绳之于法。一场解救却被她们视为是厄运降临。她们俨然将李浩当成了救世主,而地窖就是她们的庇护所。
其实在绑架案频发的西方国家早已有心理学家研究过这种心理症状,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表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人质仿佛被绑匪驯化,被害者通常在绑架初期,生命受到胁迫与无法逃脱的未知期望下会产生极度恐惧的情绪。
她们的心理预期无限接近防线的极点,源于生存本能,人质开始通过施虐者的角度来思考,只有以施虐者高兴的方式行事才能避免惩罚,从而建立起了行为心理学中的强化机制。
弗洛伊德的“反作用”理论虽然比“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名词提出得要早,但也正好契合了对这一现象的解释。
在被绑架的情况下人质通常心态容易处于崩溃的边缘,她们无法改变绑匪的行为,让其放过她们或减少伤害,但改变自己的想法却没有那么难,于是她们在心理中构建出更易于接受而完全相反的假象:绑匪对她们的伤害其实是一种关爱的表现。
催生心理上产生愉悦的强大力量让残虐不再痛苦,完全扭曲的观念虽然没能让她们身体上的伤害停止,但在心理上却好受多了。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人质通常具有几个共同的特征:
①认同绑架者的绑架原因;
②真正感受到绑匪威胁自己的存活,而且逃脱是不可能的;
③在囚禁过程中偶尔感受到绑匪施予的恩惠;
④只接受来自绑匪的单一观点,与外界信息完全隔离。
你要知道,在不见光的地方,最容易滋生犯罪,在被禁锢、失去外界联系的时候,有些人伪善的面具便粉碎了。
白桃碎碎念:囚禁play,真的不是玛丽苏小说和霸道总裁电视剧里描写的那般“美好”。你以为的香艳刺激,实则暗藏凶险!
(来源网络整理,友情app:逅花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