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著】张贤亮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3月版
世界给每一个人规定的路都非常窄,只要在这条路上迈出第一步,就必须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人只有在走第一步之前可以选择,一经选择之后 ,人便成了木偶——不是自己在走,而是两旁的高墙把人向前推挤。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人都以为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希望别人也来尝一尝。”这是书中男主角章永璘与众人在一个屋子聊天时的心理独白。而苦难,虽不至于让别人也一起尝尝,但他人是无法理解当事人的经历及其感受。感同身受这个词,几乎是做不到的。
书里的人,每一个人都经历着各自的苦难,在大历史环境下,具体到每一个身上,就是个人独特的经历。虽然这是小说,但稍微了解点作者历史的人会发现,这中间穿插着他独特的人生经历,更是把他自己的思想融入在字里行间中。
小说是将一个个活人聚集在一起,讲了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尽管小说的背景基调是灰色的,人物背后都有一个悲惨的故事,但这些还能在小说中以对话出现的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幸存者,从生理角度来说,至少他们还活着。
主人公在经历苦难之后把过往的经历用小说的方式表达出来了,但并非所有经历过苦难的人都有这个能力用理性的文字把这些经历讲述出来。比起控诉自己的苦难,以相对平和的文字方式将过往的经历“记录”下来,能让旁观者更为受到触动,但这个能力并非人人生而习得。
这就能让人联想到每个人面对苦难的态度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心态会影响现有生活的状态。看小说是站在上帝视角,对于那些陷在自己的苦难中情绪无法自拔的人,在觉得他们确实可怜的同时,又会觉得他们既然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为什么还要一直做一些无谓的挣扎,而不是想着好好过好当下的生活呢。
也许正是有主人公“消极”的生活态度作为对比,才会发现那些还想着改变现状的人的“可笑”。但是,这些人不也正是我们身边的大多数吗?甚至说就是我们自己。我们都没有经历过多少苦难,但我们也做不到活在当下,不是对过往的不满,就是对未来的担忧。当我们真的处于小说的环境中,也许心态会比他们更差。
在大多数情况下,抱有这样心态的人,也无法在经历苦难之后像作者一样理性甚至是有点诙谐地去表述自己过去的经历。有时候我们反而会对夸张或过分的渲染描述产生反感,这样平静而又接近真实的表达却达到了前者想要的效果。
重点不是我们必须要去经历一些苦难去磨练自己的心态,而是在看到经历过苦难的人之后,能够更加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不管处在什么环境中,我们都有选择,可以选择开心地过一天,也可以选择郁闷地过一天。有时候看似环境压迫着我们无法自由呼吸,但实际上环境只是外因,我们如何过好当下,用什么心态去过好当下,选择权在我们自己。
不难理解那些经历过苦难的人会像祥林嫂一样絮絮叨叨自己的经历,我们平时碰到一些小挫折,内心不强大的时候也容易反复提及。但冷静想想,过去那些不愉快的事,反复地以一个消极的心态去提及,对人对己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并不会让现有和将来的生活有任何好转的帮助。
多看看这些经历苦难后的幸存者,特别是那些能用理性的语言讲述自己苦难经历的人,他们才是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也是我们旁观者需要学习的人。不管他们是因为何种原因而遭受了这样的苦难,他们面对苦难时的心态是我们可以多加学习和模仿的参考答案。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