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无戒老师的《创业10年,我才意识到要买房》,大抵是老师那句“从18岁一直到26岁,感觉一直在搬家,从这间黑房子里搬到另一间黑房子里”,心中顿觉一阵心酸。不知老师过去曾过得怎样艰难,再看老师今日的成绩,想到一句古诗“文章憎命达”。
这句诗出自杜甫的《天末怀李白》,我也是在百度之后才知道是写给李白的,此前我对它的全部记忆源于高一的一篇阅读理解。巧合的是,那也是一篇写杜甫的文章。
高中时代做过很多的阅读理解,写杜甫的文章也不少,不过大多记不得了,只有所以这篇的文章主题记忆犹新,它便是“文章憎命达”,也许是这五字太过震耳欲聋。
杜甫本人便是这句诗的真的写照,他的一生正处于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这样的历史背景使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尝尽万般痛苦。读杜甫的诗歌,仿佛自己经历了那段历史。然而"国家不幸诗家幸",国家的不幸却成为杜甫艺术生命的大幸。
再回看文学的发展史,类似这种苦难、落魄、穷愁、潦倒却屡创佳作者,不胜枚举,不绝如缕。
蒲松龄科举不顺,路边设摊,免费请茶,听南来北往趣事,终成《聊斋》。
曹雪芹家道中落,繁华如烟,穷愁潦倒,饥寒交迫,披载士年,增删五次终成《红楼梦》。
曹子建才高八斗,作《洛神赋》,恰是失恋愤懑之作。“竹林七贤”的风流绝唱是在真正的乱世。苏轼更是在被贬黄州、人生最黑暗时写下了千古名篇:前、后《赤壁赋》。
即使在今日,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如我们熟悉的齐帆齐老师,无戒老师,哪个不是在经历生活的千锤百炼后,才完成逆袭。
最近备受关注的《人世间》,因为演绎了人间真实的坎坷悲凉,看哭了无数人。
文学源自于生活,没有生活,那么文学作品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力,是无根之水。挫折,可能就是强大的养分,给予文字无限的生命力。
或许,一个人身处黑暗中久了,会不再渴望光明,会以为黑暗中的生活,就是世界的原本的样子,不再相信会有阳光普照。
但有更多的人面对挫折,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冲突,面对难以向外人倾吐心声的孤独时,用笔写下内心的声音,写出真情实意的好文。
真实最动人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