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著色相,不留声影
(No color, no shadow)
「原文」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The wind comes to sparse bamboo, the wind passes but the bamboo does not keep a sound; the wild goose degrees the cold pool, the wild goose goes and the pool does not take a picture. Therefore, the gentleman comes and the heart begins to appear, the matter goes and the heart follows the empty.)
【大意】
轻风吹过稀疏的竹子固然会发出沙沙的声响,可是当风吹过去之后竹林并不会留下声音而仍旧归于寂静;大雁飞过寒冷的深潭固然会倒映出雁影,但是当雁飞过去之后清澈的水面依旧是一片晶莹并不会留下雁影。由此可见,一个具备高深品德的君子,当事情来临时,他的本然之性才会显现出来,事情过去之后,他的本性也就恢复原来的空虚平静。
「学究」
这段文字很有深意。
从传统儒学角度来探索,格物致知是源起,以什么来格物,以什么来致知,是人吗?非也,人只是格物致知的见证者,而非格物致知的参与者。真正格物致知的是那一种不可见不可知却存在的东西,各种学说都有自己的概念,比如,道,空,上帝,逻各斯,物自体,理念等,借用佛法而说,是这些,非这些,而是名这些,继续探究又是什么呢?就是见到“风来竹声起,风去竹声寂”。真正透析了禅宗那种明心见性的彻悟。
无论是说竹,还是说鸿雁,都延伸到人心这个点,就是说真正的君子是不会受外来东西的干扰,来不接,去不留,一种淡然,一定安然,那便是禅定。
但这里还可以继续深入探索,竹子的声响和鸿雁的倒影都是在说外在的变化,而人却在说内在的变化,这样的比喻看起来很贴合,实际上是一种牵强。因为听竹子的声音和看鸿雁的倒影都是人的感知,属于第三者的观察,而人对自身的心变是当事者的感知,完全不是一回事。所以这样的探索根本上来讲,是一种臆想,而非真实。这就是很多比喻只有道理而无智慧的本质。
观照外在容易,观照自己无底,这就是说说容易,做起来不易的原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