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讲史堂第五百六十八期】(历史系列第245讲)
本文作者为烦恼的爱,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划破苍穹的利刃”——抗战中的我国地面防空力量
“无空防即无国防”。918和128事变中,日军对我国的空袭使得国民政府开始对防空加以重视,不光加大力量建设空军,同时还新组建了地面防空部队。但时至今日,大家一谈到抗战中的防空,绝大部分都只谈空军的成绩,其实地面防空部队在抗战中也起到过非常积极的作用。
1933年,国民政府在杭州成立高射炮班及防空研究班,正式开启了地面防空力量的建设。到1937年7月,国民政府共组建有2个高射炮团(即炮兵第41和第42团)。
这两个团和教导总队、中央军校、步兵学校、军政部学兵队、广东防空处、广西第五路军总司令部、南昌防空指挥部等军事机关的附属高射炮部队,共同构成了抗战前夕我国所有的地面防空力量。
全面抗战爆发之际,考虑到中国的空军航空兵力量根本难以抵抗来自日本的空中威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地面防空部队分散配置在全国各要地,防止日机低飞轰炸,以减轻损失。
其中在南京地区(包括广德)、杭州、孝义(河南)、南昌、武汉、广州、太原,以及京沪、津浦、平汉、粤汉等各铁路上,和华北战场、淞沪战场上,共配置有75毫米高炮15个连(实际只有12个连。)、37毫米高炮21个连、20毫米高炮23个连、7.9毫米机关枪16个连,另外还相应配置有照空灯27副。
防空部队中远距离的防空力量,主要由瑞典博福斯M1929 75毫米高射炮构成。中距离的防空力量,则由德制flak18 37毫米高炮组成。
在中近距离上,主要由瑞士制苏罗通20毫米机关炮、瑞士制厄利空20毫米机关炮、丹麦制麦德森M193520毫米机关炮、意大利制布雷达M1935 20毫米机关炮、法制哈奇开斯25毫米机关炮等,并辅以部分法制哈奇开斯双联13.2毫米高射机枪和捷克制12.7毫米高射机枪,负责防卫。
抗战爆发后,由于德国采取军火禁运,欧洲各国均奉行绥靖政策,使得我国难以新获高炮。造成了防空部队现有高炮,不光型号杂乱,而且数量极其短缺。
虽然如瑞典博福斯M1929 75毫米高射炮、德制flak18 37毫米高炮和苏罗通20毫米机关炮的技术水平,处于当时世界的中上游,但 75毫米高射炮只有48门, 37毫米高炮也只有60门,装备量最大的苏罗通20毫米机关炮,前后也不过200门左右。
其余高炮数量则更少,如云南军阀龙云购买的法制哈奇开斯25毫米机关炮,只有区区4门。法制哈奇开斯双联13.2毫米高射机枪,也才买了50套。
时任国民政府防空总监的黄镇球曾在《防空处军事报告》中感慨:“我国领土广大,要地甚多,以如此少数高射兵器分防各处,实觉处处薄弱。在此紧急中,实亦无可奈何。”
尽管数量严重不足,配置也极其分散,但在抗战初期,防空部队面对日军的狂轰乱炸,依然取得了较出色的成绩,特别是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尤其突出。
1937年11月27日的淞沪会战中,高射炮第41团第11连(装备6门20毫米机关炮),对尾随中国部队扫射追击的11架日军轰炸机进行了炮击。由于日机是三机一组,成“品”字队形,且飞行高度不足千尺。我高炮一弹命中了日机中的指挥机,随后爆炸波及了左右两架日机,使得三架日机瞬间同时坠毁。创下了即便在世界防空史上也极其罕见的“一炮三机”记录。
1937年8月15日,日海航轰炸机在南京上空不足1000米低飞投弹轰炸。布防在青龙山阵地的37毫米防空高炮部队,创造了仅用3弹就击落日机1架的战绩。8月27日,日军鹿屋海航队袭击南京,我地面照测部队在此次战斗中表现出色。照测部队是地面防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当时中国没有雷达,照测部队在获得防空情报后,先以听音机听取敌机方位,再以照空灯向之照射,引导高射炮火向敌机进攻。
据日方记载:“一个小队因受探照灯照射而眩晕,无法瞄准目标,最终将炸弹投到市区南部。”
从8月至11月的南京防空战中,地面防空部队先后击落日机10余架,击伤数十架。75毫米高炮按照命中率计算,更是仅用300余发即可击落日机一架。但在南京沦陷后,由于高射炮损失较大,无法及时得到补充,导致武汉会战中,地面防空部队表现不佳,仅在“429”等战役中击落少量日机。
由于高炮损失较大,国民政府从苏联进口了20门M1931 76.2毫米高炮和30门M1939型37毫米高炮进行补充,同时利用美国进口的一批勃朗宁12,7毫米高射机枪,并抽调部分现有装备,成立了炮兵第48和49团。
到1942年时,地面防空部队共有41到49,共9个团,但高炮数量却始终没有增加。据《何上将抗战期间军事报告》记载,截止1941年2月,地面防空部队仅有419门高炮,688挺高射机枪,照测器材及照空灯41具,远远无法满足对日防空需要。
“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日军的战术又发生了变化。抗战初期,日军低估了中国的防空力量,轰炸多采用低空编队和连续投弹方式进行。
在遭到我军沉重打击后,日军一方面改为夜间轰炸,另一方面采用高空编队大面积投弹方式。1939年,欧战爆发后,日本效仿德国,更是加入了低空攻击和俯冲投弹方式。面对日军轰炸战术的变化,由于大口径高炮和照空灯奇缺,我地面防空部队难以做出有效的应对。
根据何应钦《日本侵华八年抗战史》记载的数据,高炮部队在1937年击落日机40架,1938年击落日机43架。然而此后逐年递减,1939年击落日机31架,1940年击落了15架,1941年只击落14架,到1942年时,更仅击落了8架。
周至柔在《全国空袭状况之检讨》中解释到:“士兵训练之程度不够,阵地配备之位置欠妥,官长学识经验之欠缺有以致之,而武器太少,火力薄弱,亦为一主要原因”。
但在此极端困难时期,地面防空部队仍创造了不少亮点战绩。1942年12月18日,陆军138师附属高炮连,击落了日军华中派遣军指挥官冢田攻大将的座机,造成包括他本人在内的11人死亡。这也是抗战中被我军击毙军衔最高的日军军官。
根据时任川西对空作战指挥官及机场陆战指挥的劳声寰回忆:“1941年5月22日,一队零式机18架来成都空袭,在簇桥机场上空侦察后误以为有飞机停放,第一架飞机下来了,向低空扫射,立即遭受从高到低的火网射击,日机俯冲距地面约十公尺即拉不起,随即起火,通过机场即坠落往外南边,后来知道飞行员是木村中尉…他们的第二架飞机似乎也要下来,但一看情况不对,其他十余架即分散拉高远翔了。这是日本零式战机首度被我方打下来,事后美国和苏联两方面都来索取飞机的资料。”
整个抗战期间,日军还对蒋介石等国府要员进行定点轰炸。蒋本人曾6次遭日机轰炸,其中定点轰炸就达4次。1937年10月23日,宋美龄赴淞沪前线慰问抗日将士,其乘坐汽车遭日机空袭,宋本人因翻车造成数根肋骨折断。蒋经国也3次被日机定点轰炸,其子蒋孝文曾被弹片擦伤头部。蒋经国生母毛福梅,更是被炸身亡。
随着太平洋战事爆发后,日海航大面积撤走,加之美第14航空队来华参战,以及国军空军部队的实力恢复。
抗战后期,中国空军已夺取了大部分地区的制空权,日机空袭次数日渐减少,到1945年时,日机全年只出动空袭49次,出动架次131架。地面防空部队的压力才随之减小,但高射炮的数量却始终没有增加,一直维持在300至400门之间。
根据何应钦《日本侵华八年抗战史》和黄镇球《防空十二年》记载的数据:“抗战期间我地面防空部队,共击落日机171架,击伤374架,其中有击落地点、时间与日军部队官长姓名记录者共121架。自身阵亡军官26名,士兵288名。”地面防空部队在全面抗战八年中,介于自身实力过于薄弱,使得其击落、击伤日机数量并不算多,但其对日军的空袭依然起到了较好的干扰和制约作用,客观上减轻了我方的损失,只是这方面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难以进行量化统计。正应如此,陈诚曾对国民政府防空总监黄镇球说:“早晓得防空如此重要,多花钱是应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