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朋友写的《走进东岸:探访岭南古建筑》时,心突然颤抖了一下,首先是因为看到了以下照片:
东岸是珠海的一个小村子,这类型的建筑也有100多年的历史 墙壁上有的画着壁画,有的题着诗词 蚝壳墙是岭南古建筑里的一种风格作为一个从小跟着父母迁到广东,并在此长大孩子,如今才发现这些古老的房屋,有着这样一种对美和诗意的追求,顿感羞愧。回过头来想,从前对岭南建筑风格的印象,就停留在地理教科书上那一番话:气候决定了建筑风格,岭南建筑的斜顶是源于这里多雨。如今看来,岭南的建筑,不仅受气候影响,也深受普通百姓的文艺气息的影响,当然更少不了岭南人民因地制宜的智慧。
而发现这些,也不至于我的心会颤抖。颤抖还在于我想起了母校。她的新校区是这样的:标准的立方体,像厂房。也许现代,却过于冷峻。
而曾经的她是这样的:也许诚朴,却不失温柔。
推测原因,新校区从2006年底奠基,到2009年9月投入使用,也不过两年半的时间,这似乎从一开始就奔着效率而去。当然,最后从整体风格来看,母校就按着这路子走下去了,最终不算矛盾突兀,只是少了我心中大学的模样。
同样,奔着这种效率而去的,还有许多新生城市,大部分时候,它们是这样的:
平底而起,标准的20几层高楼,密集,尽量地做到采光良好而不浪费多余面积。而它们,通常被划在一整块区域中,通过围墙与保安,与外界划分开来。这样的划分,我更喜欢称它们为现代社会的紫禁城。
如今,全国大约30%的城镇土地用于住宅建设,而这些住宅,大约就是通过这种圈地,围墙,建高楼的方式来实现。有了先进的钢筋混凝土,气候不在是限制因素,标准的20几层平顶高楼可以在任何地方复制;地形也不再是限制性因素,可以挖山也可以填海。而把这些土地交给房地产开发商后,所有的审美,所有的精致,所有的文化气息,也就通通交给了开发商。考虑到金钱、时间和效率,要开发商做到诗意与精致,恐怕难以实现。
至于政府,似乎把可以卖的地,卖出去就完事。政府会规划哪里修路修地铁,哪里建房屋,至于路修成什么样子,房屋建成什么样子,市容市貌如何,就再没那个心思去关心了。
我们的城市,或者说很多城市的新区,如今除了政府批准的“奇奇怪怪的建筑”,便是这一片片的紫禁城。
此时,我想起了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
当紫禁城建起,不知道是否还有那么多的巷子,让你我去邂逅起一位像戴望舒那样的诗人或是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认真地看看《纸牌屋》的片头,有人说片头有着深刻的寓意,而我,却非常喜欢其中呈现的道路和建筑的细节。
另附上几张图片:
意大利的波西塔诺,依山而建 佛罗伦萨小巷,没有围墙的住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