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一反常态,很少像以前那样去参加各种活动,因为所有的向外发展最后还是要回归到向内发展,只有向内发展,才能成就最终的自己。
前不久,有人跟我说:感觉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焦虑怎么办?
我当时跟他说:焦虑了,就多读书。
没错,多读书。
18年,选择了向内发展,于是我学做面包搓面磨练习性,学着用大部分的时间自处(这里一定要记住:独处和自处是不一样的),学着窝在地毯上读书。从《芳华》、《瞬变》、芳香精油到写作,课程开发、学习认知、营销、互联网运营,再到《围城》等等文学作品,才明白过来,当你焦虑,静不下心时,其实不是看现下流行的各种能力、习惯培养的书,参加各种成长活动,而是读大师们的文学作品,从文字中体会人生百态,感受细腻情感,了解大师们的成长,看作者如何把一个细节描述得那般细腻。看这些作品,很容易让人静下来。
最近,我开始在思考一些事情,总感觉有些东西想抓抓不住,但又不知道是什么。
刚好某天听到高静老师分享的蒋勋《孤独六讲》,深有同感。
1、人生有些留白会显得更加精彩
生活中,遇见很多过得很纠结的女性,比如,在别人看来已经很专业很厉害的朋友,足够当教练,往她喜欢的方向发展了,但是,这位朋友总觉得自己的专业不够,还需要进修,于是不断考相关证书,看书,学习各种课程,停下来反而就焦虑了,到头来,忙于各种填补不可自拔,计划还是没启动。总觉得专业还是有空白,要填满。
亲,允许人生有留白,放过自己,行动起来,你会看到一个更开阔的世界。
2、孤独沉寂后的思维是清明
在分享中,“清明“两个字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飞进脑海。对,这就是我想要的状态。最近一段时间,我开始思考这一年的生活,混乱?浑噩?还是精进?离目标又进了一步?不,这些都是本来就在计划中进行着,有些东西想抓但总隔着一层纱看不透、抓不住,具体究竟是想要什么?终于找到了,对,就是“清明状态”。久违了!身体好像顿时被注入了一股力量,就好像所有的筋脉被接通,浑身是劲,脑子清醒,有很多想法瞬间被接通,精力充沛。
你可能get不到我的喃喃自语,这么说吧,读大学时就有这样的清明状态,当时,靠着这种状态,啃下很多心理学书籍,最高记录一天做5份兼职,在实验室做实验,每天睡5个小时,有技巧地听课,平时作业和考试都名列前茅,在工作和考研之间果断选择,在别人忙着开始毕业论文选题时,我已经把毕业论文交了,开始正式找工作不参加实习。靠着这样的清明状态过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大学,想要什么,怎么做都能快速地决策,把很多规划都能提前好几步看透。工作之后再也找不到这样的状态,有时回想大学时光,都在想当时究竟是怎么做到的?总把它归为那时年轻少狂,昨晚过后,发现无关年龄,只关状态。
百想不如一听,借前辈的阅历打通自己,找到久违的状态。
现在这个社会,大家都在焦虑,都很功利,甚至在焦虑和功利中丢失了自己。回头来看,其实,所有的焦虑、所有的生活面貌都能在最原始的初心中找到答案。
但愿我们都不焦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