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2320小时,第2251日
阅读《制度与政治》
中朝官是与皇帝关系最为密切的官员,中朝官之人选、作为、权力、功能、地位,完全视皇帝之态度而定。就人选而言,皇帝好神仙,则方士从游;皇帝讲究诗书礼乐,则儒生侍御。
汉武帝年轻时,喜好聪明博学、机智口辩之士,与其讲话可以解闷,长见识。故纵横口辩之士如严助、朱买臣、东方朔、司马相如、主父偃、徐偃、终军等数十人,常在武帝左右,顾问应对。武帝有时遣其为使者,或与大臣辩论,或谕意吏民,或执行其他使命
元帝信用宦者,以中书令石显典内廷枢机,委以政,“事无小大,因显白决,贵幸倾朝,百僚皆敬事显” [2] 。元帝晚年欲易太子,别立定陶恭王,石显曾大力支持太子。尽管如此,成帝即位后,石显即丧失其权势。盖成帝以其舅王凤领尚书事,典枢机,委国政。一山不容二虎,在成帝言,王凤之分量远胜石显,一朝天子一朝臣,石显只有交出权力离开。至丞相御史劾其旧恶,罢免其党与故旧,此为石显得意时行事太过分,失势时之必然报应。
作为中朝官之条件:第一要能侍于皇帝左右;第二要能参与政治,而其所参与的政治活动非其官职之职掌,而是皇帝委任之临时任务。故中朝官多为宫内之冗散官。此外,又有行政官员,受皇帝临时派遣,参与某项政治事务,超出其本职之职掌,亦成为中朝官。如西汉后期之诸将军,其本职典兵,然其常得在宫内参与谋议,辅佐决策,在特别之情况下,乃至可代行皇帝之权。其所作为超越其本官之职掌,亦有重大之政治作用,其时此将军亦是中朝官。
同一人,其官职不变,因皇帝之态度改变,此人之亲信程度与政治作用亦改变。
其时王元后无宠,后兄王凤与史丹皆为侍中,王凤不得言事,史丹则直入卧内,言事见用。同为一官,关系不同,作用亦不同。
综上所述,西汉尚书于执行其本职之职掌时,非中朝官;于受皇帝派遣执行临时之政治任务时,则是中朝官。中朝官不可以官名定义。以内廷诸加官而言,比如侍中,当某侍中于禁中侍宴帮闲时,非中朝官;若皇帝派其去谕意公卿,或与其谋决政事,此时该侍中是中朝官。所以欲言某人为中朝官,当详其人受皇帝亲信,于何时受派遣临时执行与其本职无关之政治事务,其时此某人为中朝官。
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彊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
高祖、惠帝时,朝中大臣皆开国功臣,其以军功封侯,同功一体,利益与共,是为汉初之一大政治势力,可称之为功臣列侯集团。丞相为大功臣,亦为功臣列侯集团之领袖,代表功臣列侯集团。惠帝崩,吕太后忧惧诸功臣不听命,乃至心思不在丧事,哭不哀。丞相陈平乃乖巧人,不欲与太后冲突,退让,使诸吕得领南北军。吕太后诸侄领南北军,吕太后称制,行使皇帝之权力,至汉之纪年亦以吕太后元年至八年(前 187—前 180 )称之。吕后临终,诫其诸侄必“据兵卫宫”
诛诸吕之大臣全部是高祖之开国功臣,以军功受封为列侯。在刘氏政权下,功臣列侯享受巨大之经济利益及崇高之社会地位。再者,天下平定后,功臣列侯及其部属自然地占据政府各级行政部门之职位,而直到文帝前期,汉廷之大臣几全是功臣列侯。作为政府之行政官员,拥有制度规定之权力,此与中朝官临时委派之使命不同。功臣列侯不参与宫内之事务,盖与其职掌无关。文帝用其旧臣亲信掌握京师及皇宫之武力,功臣列侯视之为正常措施,且此举动不影响丞相及其他政府大臣之权力。文帝与汉初之大臣可以和平相处。
霍光所挂之官衔皆非政府行政官员之官衔,不赋予其任何制度规定之权力。武帝崩后,霍光在宫内行使皇帝之权力凡二十年,毫无疑问,霍光属于中朝官。
昌邑王贺入京即位后之作为,显示其欲亲政,行使皇帝之权力,其又疏远昭帝朝之大臣。此为霍光发动政变,冒灭族之险而废昌邑王贺之理由。盖以霍光之中朝官地位,若不想交出权力,再无其他选择。若以政治制度之角度分西汉为二期,分界点是在汉武帝崩。武帝崩前,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是皇帝之主要谋臣。武帝崩后,中朝官活跃,成为皇帝之主要谋臣,尤其是诸将军,有时且代为执行皇帝之权力。对此政治局势之转变,钱大昕提出极为精确之论断。
至昭、宣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腹心之臣矣。此西京朝局之变,史家未明言之,读者可推验而得也。
将军为军队之指挥官。西汉之百官中,将军属于阶级最高者之一,与丞相同是金印紫绶。御史大夫银印青绶,位在诸将军之下。
征伐将军与中朝将军之第二点不同,是征伐将军多为职业军人,凭才能积军功而至将军;中朝将军则主要是外戚宠臣,多终身不与征战。
领尚书事既领导内廷枢机,又经常在左右顾问谋议,且得在非常时期代行皇帝之权。领尚书事为加官,其本官大多数是诸将军,诸将军秩位高,可与丞相比肩。诸将军领尚书事有权而地位高,为西汉后期权臣所需要且喜欢领有之官衔。
以武帝崩为分界,西汉前后期之将军大不相同。前期将军多是行伍出身,以军功才能,在有军事时临时受任命为将军,领兵作战,事毕即罢。后期之将军则主要是外戚宠臣,受皇帝亲信,典领京师之军队,并得侍从左右,顾问应对,参与谋议,辅佐决策,地位特崇者,有在皇帝年幼或不理政事时,代行皇帝之权。又昭帝以来,形成将军连续任命之惯例,后任接前任,且经常有二位以上之将军,将军任期又长,超过三分之一的将军( 23 人)任职至死乃罢。
皇帝之主要参谋与决策的辅佐,在西汉前期是丞相与御史大夫,后期则是诸将军领尚书事与其他中朝官。钱大昕谓此为“西京朝局之变”。此转变对丞相与诸将军之权力地位影响最为显著。自昭帝朝至西汉亡,朝廷大臣最有权威者,不是丞相,而是诸将军领尚书事。
从宣帝朝始至西汉末,外戚之身份地位更高,而享有之经济特权与赏赐更多,且此期形成惯例,外戚为大司马将军领尚书事,亲信而有权。更有甚者,此期外戚于宫内担任重要官职者数量甚多,常同一外戚家族有十余人
窦婴之得拜为大将军领兵,以其外戚。时反者皆刘氏之诸侯王,亦高祖之子孙,景帝委任太后家族之有能力者为领兵之将军,盖景帝与外戚同祸福,故委之兵权。七国之乱期间,“窦婴守荥阳”,盖为京畿关中之屏障,远御叛军于东方。窦婴封侯,以军功。
成帝许皇后乃宣帝许皇后从兄许嘉女。许嘉“自元帝时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辅政,已八九年矣。及成帝立,复以元舅阳平侯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与嘉并……久之,上欲专委任凤”。乃免嘉,嘉免后岁余薨。大将军王凤辅政,日蚀频仍,“言事者颇归咎于凤”,凤使人言咎在许氏。许后宠稍衰,后姊谒等诅祝后宫之有孕者及王凤等。事发,王太后怒,废许后
霍光专政,光为大司马大将军,自领尚书事辅政。因霍光领尚书事之事实而转变为加官 “领尚书事 ”之官号,宣帝以后,外戚之辅政者皆为大司马将军领尚书事。而且将军常置二三人,长期任职,领京师宫殿之戍卫,而侍于宫内。诸将军地位比肩丞相,显要之外戚皆乐为之。其他加官侍中、中常侍、左右曹、诸吏、散骑、给事中之亲近臣,皆得出入宫禁,顾问左右,参与谋议,与决政事。而大司马将军领尚书事辅政者,且得在皇帝不理政事时代行皇帝之权。此等宫内之官,常在左右,皇帝亲信而任用之。皇帝之亲信主要是外戚。宣帝以来诸帝大量任用外戚,而霍光专政以来官制之变化使外戚担任之中官亲近而有权。两者之结合,乃造成西汉后期外戚权重势大,终移汉祚。官制之改易,中朝官之兴起,由于霍光之专政。故西汉后期外戚政治为霍光专政之结果,此其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