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父母对我们百般挑剔,觉得我们这儿做得不够好,那儿做得不够好。
觉得我们应该做到完美,做到无可挑剔,但事实是,我们总是让他们失望。
因为,只要是人,就根本不可能做到完美。
在父母的挑剔下,我们也开始觉得自己这儿也不好,那儿也不好。
以至于离开了父母,自己独立生活之后,虽然父母不会经常在耳边告诉我们哪儿做得不够好了,但我们脑海中依然会有一个声音,在我们做得不够好的时候,不停地职责我们。
用心理学的话来说,我们脑海中的那个声音,其实是我们内化了的父母,是我们的“内在父母”。
我们虽然长大了,但我们内心依然有一个“内在小孩”。
“内在父母”不停地指责“内在小孩”,就像当年我们的父母不停地指责我们一样。
所以,我们虽然长大了,但依然摆脱不了原生家庭留给我们的烙印。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觉察,来让自己从原生家庭的模式中逐渐走出来,给自己一个重生的机会。
怎么觉察?
从警惕你心中那个指责自己的声音开始。
当我们在做某件事的时候,如果觉得做得不够好,感觉很不舒服,觉得自己怎么会这样,怎么连这点事都做不好,一定要停下来,问一问自己,这到底是自己的想法,还是父母的想法?
这些想法到底对不对?
比如,我觉察到自己的一个想法。
我曾经总是在饭桌上觉得自己不会照顾人,看到别人主动给其他人夹菜、倒水,我会指责自己为什么做不到,为什么不能成为那个能照顾别人的人。
后来我渐渐学会了放过自己,当发现自己在指责自己的时候,就放过自己,告诉那个“内在小孩”,没关系,没必要苛责自己,慢慢来,不想做就不做了,没事。
于是,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时,如果我觉得不舒服,就不勉强自己去照顾别人了,安心地接受别人对我的照顾。
自从心里指责的声音变少了,我在饭桌上也开始放松下来,有时候也会主动帮帮忙,给人递水、递菜,给人倒水,等等。
以前做不到的,现在能比较轻松地做到了。
而且,也不再要求自己做到照顾别人了。
因为有一次我发现,有一个同事在饭桌上也不会照顾人,甚至她的餐具阻碍到了别人她也丝毫未察觉,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而别人也并未觉得有多么大的不悦,虽然夹菜有点不方便,但并没有说什么。
我也突然明白,我根本没必要要求自己会照顾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不会照顾人也并不妨碍一个人觉得自己很好,值得被爱。
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各种应该做的事,都是完美化了的结果,父母自己都无法全部做到。
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人之后,我们就会明白,活成父母觉得应该的样子,不如让自己活得舒服一点,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毕竟,这世界上,有很多人在做着榜样,告诉你,你就是你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