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在昨天去世了。你有些慌乱。你和她不熟,但你注意到朋友圈的大半江山都和她很熟。这是你慌乱的根源。你觉得简直匪夷所思。
这一天里,隔壁家的阿猫阿狗也在转,市民王先生也在转,你看朋友圈这个江湖里,好像所有的地球人都在转。杨绛先生才去世30多个小时,却比她活了105岁产生的能量还巨大。
几乎所有的文章就那么几件事,引用的就那么几句话,配图就是那么回事儿,人们说不出更多,可她明明是一个拥有290万字作品的真正的先生。
于是,你决定,你不能再沉默下去了。首先,以一目十行的气力将整个朋友圈有关杨绛的文章浏览干净,然后你在选出的三篇文章里进行逼格对比,最后,这一篇《杨绛先生走好|再也不用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逼格胜出后两篇《世间最好的爱情,就是我叫杨绛,你叫钱钟书》、《杨绛:我心里肚里夹带了不少私货,他们不许我喝孟婆茶》。
接下来你要在你的朋友圈大动干戈了。你要将它分享了,深谙朋友圈江湖的你,早已明白鲁莽地直接转发的致命性,一段逼格甚高的推荐语是多么地重要:从此世间在无先生,从此我们只能在书本里怀念你,从此你们仨终于可以在天上团聚。
最后,坐观江湖因杨绛而引发的血雨腥风,哦不,是人间佳话。你等着收获如被乔布斯赞赏般的各种人士的点赞。这时,一种被皇帝翻牌子的优越感油然而生。
在经过朋友圈的一顿疯狂洗礼后,你意外收获了一些番外篇,比如《这则“杨绛百岁感言”系假“鸡汤”》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这一段被署名为杨绛百岁感言的话,显得鸡汤味十足。有的还以手写体在网上传播。而实际上,早在201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就对此事进行过辟谣。“我们的责编跟杨绛先生本人确认过,这不是她的话,手写体的也不是她写的。”
这时的你有慌乱了,你感觉自己像是被受到了嘲弄,你悔恨,郁闷,恨自己一不小心,但是,你仍然有足够的抖机灵,你仍然可以再扳回一局。
于是,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泰然自若地删掉了之前的转发文,悄然换上了一段这样的话:
1.这样矫情的文字,我猜一定不是杨老平淡恬静的人生态度的体现,而杨老曾恰好也曾说过,这段话不是她写的;2.每次有像这样的老先生仙逝,朋友圈都会被刷屏,想说最好的怀念方式是去看作家的作品,而不是在朋友圈里;3.我讨厌把一些心灵鸡汤嫁接到名人身上;4. 做到不消费一个逝者 是一个读书人的底线。
然后在互联网大海里找到了无知者的那张配图,对,你把他们称之为无知者。
你看,这样,你又在朋友圈这个变幻莫测的江湖里高明了一把。
就在你准备在江湖再干大一票的时候,你看到门户网站的头条新闻是-杨绛的遗愿“火化后再发讣告,我的去世不想成为新闻”。你的手指在enter键上停住了,文字还停留在这个页面迟迟不能决定:
可以伪装文艺青年,但不要再继续误解杨绛先生。
在这里,附上先生翻译的一首诗:
《生与死》
英国诗人兰德
杨绛 | 译
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Nature I loved and,
Next to Nature, Art;
I warm'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
It sinks,
And I am ready to depart.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你知道自己已经决定成为一个假装很懂杨绛的人了,那么这时的你是enter还是enter呢?你烦恼着。
有人,有朋友圈,自然就有了江湖,希望你那仍是净土。
茶囊饭袋(Lonely-ghost17):茶余饭后,一个深度文艺癌的自白。
文章原创 | 清欢
- E N D -
镜子里是星期天,
梦里有睡觉的地方,
嘴巴讲真话。
茶囊有饭袋。
蘑菇在开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