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我们仨》

作者: 扬青子衿 | 来源:发表于2018-06-04 22:33 被阅读6次

         说实话,我差点就错过了这本书——《我们仨》,刚开始翻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感触是文字十分枯燥,而且带有很深沉的悲恸在里面。当时,我的感受十分深刻的是,为什么一本如此脍炙人口的书竟然如此干涩难读,莫非读者都是冲着作者的名气去的?

       这样反问了几次之后,我的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很简单一个道理:作者之所以有名气,是因为写出了一本好书,而不是一开始就拥有了一群好读者,于是我带着探索的心情,对这本书往下的内容就更加的好奇。果然,经过了前两章艰辛的跋涉,我来到了故事的开端——两位文学泰斗的留学故事,也是她们爱情故事的开始。文字从第三章开始也变得慢慢地俏皮和平缓起来,我看得也比较舒服,然后就开始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往下看。

        以前就百度过钱钟书钱老先生,基本所有的介绍都是钱老是一位博学多识的大作家,却在生活上一窍不通,用文中的话说就是“笨手拙脚”。幸好他娶了一位“贤妻”——杨绛女士,从文中杨老的叙事来看,确实是她一直在生活上辅佐着她这位“笨手拙脚”的丈夫。

       在细细品读了文章之后,我越发觉得自己只是在看一对寻常人家夫妻的日常生活。朴实的语言,可以说没有过多华丽辞藻的修饰,但是就是这么平淡的语言中却透漏出了一对经历人生变动无常的夫妻是怎样在彼此的一生中相濡以沫,相伴相守的走过来的。从两个因为梦想而一起出国留学的学子,彼时的他们已经是名正言顺的夫妻了。当时他们一起到伦敦求学,钱老是公费出国留学,而杨女士此时并无学校的慷慨赞助,因此只能作为一名伴读生,自己去蹭课,自己去图书馆学习,然而这并不影响他们在一起生活的节奏。常言道,夫妻间最重要的是共同进退,才能在人生路上走得长远。确实,成就这段世纪佳缘的,我想是他们持之以恒的不断共同进步。有趣的是作家的日常也是普通的人的日常,不是所谓的不食烟火,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的是浓浓的烟火气,只是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除了柴米油盐外,还有生活的情趣感。从字里行间,你能看到他们一起做红烧肉用剪子剪肉的有趣画面,还能看到他们一起同游巴黎的轻松舒畅,还有日常一起散步去“冒险”的场景,恍若在眼前,令人有种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羡慕感。

           后来是《我们仨》最后一位主人公的出现,圆圆头(一个好不俏皮的名字)。从出生时,钱佬一天中来来回回地走路去医院来看,他可是那样一位爱妻爱女儿的丈夫与父亲。圆圆的出世,使这个一家三口更加完整,当然也是对这对年轻夫妇角色升级的考验。故事到后来是钱佬顺利毕业,他们举家迁往巴黎,在那里,好心的房东太太总是找各种借口去养护着圆圆,但毕竟亲生骨血,她们还是打从心底不舍,从原来的打算寄样,到后来的亲力亲为,这是父母对子女的不舍之情,割不断的血肉亲情。

         随着故事的推进,不久之后他们的老家苏州沦陷,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夫妇两毅然决定回国,带上了圆圆坐上归国游轮。归国后的生活可以说不言而喻吧,在那样的时期,面对国家沦陷,家族中的琐碎日常,再加上战乱的生活日常,文中有几处描写,比如日本人派的米基本上不能饱腹,但作者并没有花太多笔墨进行描绘生活是何等艰辛,反而觉得她是在轻描淡写,也许可能对于作者来说,这些困难都没什么了不起,可想而知杨先生内心是有多么阔达。再对比下今天物质如此丰富的今天,其实早已脱离了这种温饱问题的我们,是否可像先生这般阔达淡然?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父与子一直是传统中国一直维系的重要社会组成部分,这种一代一代的传承,将我们的优秀传统一直不断传承下去。在杨女士的眼里,钱先生的父亲其实既是一位严父,也是一位慈父式的人物,外冷内热,其实也是我们许多人心目中父亲的形象。钱老先生对于自己的儿子总是百般呵责,严肃教诲,却对外人自豪称道,钟书是最像我的。不得不说在中国式父亲的眼里,儿女总是骄纵不得,却可以是父母心中的骄傲。试问有多少的孩子,一直误解了自己的父母,认为他们严肃的呵责与批评其实只是因为他们想这么做?曲解了父母的爱了,爱的形式有很多种,只是恰好她们选了这种而已。

        面对生活与工作,在那个年代的他们,可以说携手经历了人生一个个不断地磨砺,可以说他们一家三口共同经历了从中国成立以来的不断发展历程,对此,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的他们最是有深刻的体会。从新中国初期的百废待兴,再到“文化大革命”的“牛鬼蛇神”,他们一家经历的波折是在那个特殊时期的一个缩影罢了。然而即便如此,他们依旧保持着一种感受生活,体会生活的能力,经济条件好的时候经常下馆子,顺便在吃饭的时候,一边“听故事”,可以说极“格物致知”之道,生活最是需要有一种乐在其中的态度,才能更好的去感受生活,不辜负活着的意义,这是那样一个普通的家庭交给我们的深刻领悟。

        我想,对于《我们仨》这本书,我的解读是浅薄的,杨女士用其朴实无华的语言来续写了他们家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世事变迁,相扶相持。尽管生活对他们的考验不断的升级,他们牢牢的守住家这个港湾,也正因为如此,这个小家才能一直风雨同舟。而我也在后面对他们的生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才知道爱的深沉,才会在文章最开始的时候去感受作者内心的那种亲人相继离世的那种痛与苦,也许这就是生活最后熬制而成的一碗“汤”,一出结局慢慢浮现的“戏”,此时,我们才可以说:人生如戏。

相关文章

  • 浅读《我们仨》

    说实话,我差点就错过了这本书——《我们仨》,刚开始翻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感触是文字十分枯燥,而且带有很深沉...

  • 浅读《我们仨》

    三月第一天偶然的机会从朋友家借来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拜读。一个下午和一个上午,短暂的时间浅读这本书。刚刚读完便迫不...

  • 浅读《我们仨》

    看完以后整个人特别悲伤,痛哭,伤感之情无法言语。杨绛先生,虽未表达出一丝情,一丝意。但我读完之后,痛哭流涕。我常告...

  • 我们仨 浅读

    正如最后总结的那样,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没有很完备的细读里面的内...

  • 人生最美是清欢

    一一浅读杨绛先生《我们仨》 一一一米粒儿 第一次读完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觉得意犹未尽,接着读了第二遍、第三遍,又...

  • 时间是最长情的告白

    ——读《我们仨》有感 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就被这本书给打动了。封面是素雅的浅咖啡色,细条直纹,手...

  • 浅读《浮生六记》and《我们仨》

    《浮生六记》很早就看完了,《我们仨》是断断续续家里看一点办公室看一点;再加之前段时间一直在学习别的东西耽搁了太多事...

  • 《我们仨》的有趣事

    《我们仨》的有趣事 ——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

  • 2021-08-25

    《我们仨儿》 我们仨儿,同住一座城,却少聚寡见,挑个空挡,叙旧、聊天、微醺、实属不易。 鄂尔多斯的天,虽是浅秋,凉...

  • 爸爸,一个沉重的称呼

    读杨绛的《我们仨》,总是在平静中惹人哭泣,“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满怀过去63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读《我们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kru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