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位战友,提出了几个问题,由于微信过于碎片及效率低下,这几个问题却需要系统地答复,因此就有了此文。
本文回答的是第一个问题,如何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以三个加粗的词汇作为关键词,逐层回答这个问题
一、如何?
在阐述“How”之前,先聊聊“Why”,即为何要提问题。如《中庸》16章所说,博学之,审问之,问是深入学习的必要手段。
举例,昨日参加了Ulord(优壹)在广州陈家祠的线下会。目前本人暂处于币圈、区块链的边缘人,对该领域仅有十分粗浅认知。如提问与区块链本身相关的话题,势必没有任何深度,无论是技术还是运营。
对着Ulord的CEO谭林博士,我提出的问题是:“谭博士,是什么信念,或者榜样的力量,支撑着你一路这么坚定地走过来?还有,您说过,即便财富自由以后,也还会继续上班、继续做项目,而不是撒手去远方,这又是为什么?”
为何我要问这两个问题呢?
(一)谭博士是研究哲学的行家里手,据说他在做Ulord前还是个哲学老师。而本人,近年也在此方向上有所探索,哲学、宗教、心理、人性等等,在这个方向上能更好地切入,并提出问题。(结合自己学习的主要方向、擅长领域,更易提出有深度的问题)
具有特别明显差异化的问题提出后(除我外,所有问题都是指向项目本身的),从他侃侃而谈、肢体语言、细微表情等,可以得出,他显然对问题本身也起了兴趣。为此获取了他的注意力;
(二)本人有个基本的假设,团队>项目>应用。而团队中的CEO是核心中的核心,一个项目成不成,依我看来,技术、运营只是术的层面。道的层面是:领头羊的底层逻辑、格局高度、人格魅力等因素,这才是项目最终可以走多远的关键。
我期望通过他回答的方式与答案,进一步确认其情怀与愿景,而判断是否加入Ulord社区,去做更深度地参与。相比于项目是否成功,我的着眼点是,快速寻找价值观相近、做事韧性强的组织,并可以倒逼自身区块链的学习,获得更可贵的做事方式、方法等。事实上,谭博士并没有正面地完全回答问题,但于我而言,已经获得了想知道的答案,这就是提问本身的力量。
以上,说完为何后,如何反而是简单易行的。“为何”确定的是方向以及战略,是《大学》开篇里的提到“止法门”(即确定方向),如何是研究具体的方法论,其实,关于方法论的书很多,如《学会提问》、《批判性思考》等等。
以《学会提问》的核心内容为例:提出问题时,可以采取结构化地提出,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自己提出的问题和期待的结论是什么?
2.对方所展现的理由足够充分么?还是只是必要条件?对方所说的存在隐含的假设么?
3.我们提出的问题,有没有自身的潜在假设?得到的答案与最初提出问题的设想一致?
可以进一步从四个维度进行发散,具体是水平、垂直、直觉、灵感等思维。以最简单的水平问题为例,可以反问自己,这个问题和结论,还能不能应用于其他场景?(反复提问后会逐渐地发现,自己最终获取的知识所在层次。越是底层的知识,越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垂直思维,反复问,有没有更根本的道理,即向底层探知。
二、质量
质者,事物的根本特性;量者,数量,多也。其实,质量一词已经反映了这种特性,包括提问本身,也是需要“量变至质变”的过程。正如那句老话所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罗胖的话叫:“结硬寨,打呆仗”,用人话就是孜孜不倦,千问万问。没有人能一下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个过程是反复刻意练习的结果。
当然,大量的练习也需要配合一定的心法。如《金刚经》里的,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这句话表明了,若想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那么一定要针对事物的根性去提问。
以婚姻为例,以表象提出的问题可能是这样的。小丽与小梅相比,她们的相貌、身材,谁优谁劣呢?
以事物的根性去提问,则是小丽和小梅,她们的学识、未来成长、可沟通性,谁与自己的价值观、精神契合度更高?
上述的不同问题,自然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一旦加入“时间”这个维度,第一个问题的“表相”——颜值、身材等,必定随时间发生衰减,第二个问题则倾向于发生良性变化,婚姻也更为稳定。这也是为何,聪明如诸葛孔明,选择取了身材壮硕、黑皮肤的黄月英为妻的缘故。
当然了,现实中的选择远比这种“二元”选择复杂,不是非此即彼的单一选择,而是需要综合考虑、以及各方面权重的问题。但往往,我们十分容易被五感,眼耳舌鼻身所操控,心一旦陷入“恋爱”的状态,就难以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也是心有所好乐,而不得其正的道理。当我们深陷其中时,完全分不清表与里、“情”和“欲”。这也难怪,结婚的婚字,拆字中还有“昏”之意。
三、问题
《菜根谭》中有句话:“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总不如自悟之了了”。我的理解是,没有体悟的道理,纸上、别人的口中得来都是浅显的,或者说是得不到内化的。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常说懂了许多道理,仍过不好这一生。实际上,这句话是有偏颇的,懂得的道理一定有深浅之分、能否执行之分。过不好的原因是,道理并没能真懂。
那么,在提问这个事上,也必定是因人而异的。最终的解决之法,一定需要自行不断地探索,也绝非一日之功。找到本我,清楚地明白自己这辈子想要什么,就是最最根性的问题。
正如马克吐温所说的那样,人生最重要的两天,一是你出生的那天,二是你明白自己为何而出生的那天。
那寻找自己的过程,如何达成呢?我个人认为,有条捷径,现在也在这么做了。只需要把古往今来、国内外的经典,加以批判性思维,取精华、去糟粕后,持之以恒地诵读、内化于心。
全文总结:
一、结合自己擅长的领域或专业,切合当前的场景去提问题。提的问题可以参照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等等,这样更易于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二、量变引发质变,从各类事物的表象的背后去提炼问题,这样的问题和答案可以一定程度上跨越时空、种族;
三、坚持诵读经典,将各类道理真正内化于心。只有具备200%的知识,方能转化出100%的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