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根据领导安排参加了一个小小的线上面试,面试别人,应聘者竞聘的是公司外包客服岗位。参加竞聘的只有两个人,一位出生于88年,另一位出生于89年,跟我年龄相仿。整个面试过程比较简单,她们分别做了自我介绍,然后被问了三个问题就结束了。短短半小时的时间,却引发了我两方面的思考:
第一个方面的思考是,如果我出去重新找工作,有何竞争力?换句话说,我已经在职场工作了七年,到底有何收获?
这也是我问其中一位应聘者的问题,她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的,她说,“过去十年我换了三份工作,经历的人和事比较多,最大的收获就是抗压能力比较强,任何场面都能应付得来……”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她能得90分。
回到自己这里,这七年沉淀下来,我到底收获了什么?
第一,是三五好友。人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尤其是如果有幸能遇到那些自带“光环”的人,那些可以持续向外界输出正能量的人,整个人生都能获得滋养,因他们的影响而深受益。通过观察身边的榜样,我收集了一些“经典案例”,例如,当自己坚守的原则与权威相抵触的时候该怎么做,再如,如何在忙碌的工作中挤时间提升自我,又如,对待工作的基本姿态是什么,等等。身边优秀的榜样,像老师又胜过老师,他们的身体力行被我收藏成“人格模板”,在困顿烦恼的时候拿来参考借鉴,或是直接跟他们本人求教。
第二,是不同岗位的工作经历。七年时间里经历了四个岗位,不得不承认,每一次换岗位都是一次“痛苦”的体验,因为需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重新适应新的环境和工作内容。我也要感谢这些“痛苦”的经历,每次刚接触新岗位的时候感觉自己要“死过去了”,但几个月的“磨合期”结束后,发现自己“可以的”,四面八方抛过来的“球”竟然都接住了,并没有掉到地上,就是这一次次的“没有输”,给了我面对更多未知的勇气。
第三,是可以“东山再起”“从头再来”的勇气。明年,我就35岁了。35岁是一个很敏感的年龄,尤其对于职场女性来说,过了35岁好像一切都“尘埃落定”了一样。很多人把工作作为一种谋生手段,一辈子不敢“挪窝”,生怕离开当下栖息的这棵大树之后很难再找到“居所”,于是,虽然他们并不喜欢当下的工作状态、工作内容或是工作环境,但为了生存,死守“舒适区”,结果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去尝试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8年前,26的我裸辞了一次,8年后,我依然有勇气裸辞(如果时机真的到了),这几年来看到、听到、学到、悟到的一些工作方法、思维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了我在全新的环境重新开始的底气。
第二个方面的思考是关于用人的问题,是用“能力强的人”还是“人品好的人”?明天再输出我的观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