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书时间长了,大多数人都会有个苦恼,就是随着手里的书越来越多,而书架空间有限,很多书往往就会无处存放。我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比较简单,把一些不常看的书打包放到纸箱中,堆在房间一角摞起来。
但是这也会产生另一个弊端,就是有时候想看哪一本书的时候,往往找不到。更可能会忘记了自己是否有哪本书了。
前几天有收拾的过程中,就发现了一本已经差不多从记忆中流失的一本书。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往事一一浮现出来,当年买这本书前前后后发生的故事,其实还是蛮深刻的。
初中毕业的时候,我没有考上高中。那个时候中专开始并轨,不再有公费,毕业也不再分配工作,中专学校正在失去往日的荣光,所以我也没有去读中专。
对于一个出生在农村的孩子来说,不继续上学只有两条路,一个是出门去打工。另一个是老老实实在家种地。
当年父母的想法比较传统,觉得没啥手艺出门打工不容易,也不想让我出门漂泊。只想让我在家安安稳稳的种地,再买两头牛来放一放。然后年龄大点相个亲,结婚生娃过日子,差不多就是这样了。(当然后来我出来学艺打工,没再回去种地,这都是后话了。)
这样我就开始了本本份份的农村生活,其实种地放牛并不难受,难受的是我有一个挺奢侈的爱好,就是看书,为啥说是奢侈的爱好,因为尽管当时农村生活水平已经不算差了,但是买书看书还是挺不容易的。因为想买书来看,最近也要到二十多里之外的镇子上去。况且对于这种不当吃喝,也不是穿着打扮的物品,也不好总买。
那时候,想看书却没有书可看,曾经把一本小小的新华字典拆成了薄薄的几小册,每次出去放牛,就揣在兜子里一小本,然后慢慢的看。
前面铺垫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别看这本书版本不怎么样,书也破得这个样子,在当年对于我来说,实在是个宝贝得不行的一本书。
当年是去二十多里外的镇子上给我弟弟去买教材(那几年农村流行不在学校订书,自己去书店买教材,因为自己去买有折扣,可以省一部分钱。),然后在从书店回来的路边看见了一个书摊,书摊上就有这本《三国演义》,当时已经看过了《西游记》,也看了《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对这本书就喜欢得不行。
这本书摊主要价14块钱,这在当时来说并不便宜。当时剩的钱也不够,所以站在摊子前面看了半天终于还是没有买下来。
回到家里也是心心念念,母亲对于我这个并不算坏的爱好挺支持,给了我14元,让我下次再去的时候买下来,接着我就是担心下次再去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去了书并不一定还会有。所以很快我就又去了一次,到了一看书还在,也忘了砍价,没有废话直接买了下来。
买回来后,我还照着以前历史课本上的配图,把三国的地图画到了目录的空白处,还手动填了颜色。
这本书大家应该都能看出来是盗版的,错别字是有的,但是好在并不多,我也用笔一一订正了过来,碰到不懂的字或者词也会查一下。
当时没有手机之类的,所以都是靠翻一本小字典,查到后,再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到书上,这本书当时对于我来说,真的是宝贝的不行。
睡觉放在旁边,放牛的时候也一定会带着,还因为在放牛的时候因为看这本书,闯了个挺大的祸,这个就不细说了。
后来出门在外打工,这本书连同我的其他书,被父母收拾房子的时候放在了仓房里,很多书都是在那个时候丢失了,或者被老鼠啃坏了。
后来我把一些坏得不太严重的书整理出来,带回了自己的家中,毕竟这些书伴随着我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中,是这些书温暖了我,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新的憧憬,才有了现在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