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倡导的就是一致性沟通,一致性沟通就是不越界、不评判,负责任和无伤害的沟通。
一、不越界
如何做到不越界呢?在他人遭遇困扰时,关怀而不干涉,分享而不教导,如果我们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就会对他人产生一种信任,不剥夺他人的成长机会,不妨碍他人发展面对问题的能力。
如何不被越界呢?尊重而不放纵,邀请而不要求。尊重客体的独立性,当然也包括对自己的尊重,而当我们真的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性时,也意味着我们要自我负责,收回对他人的期待,不把自己的力量交托出去。
二、不评判
不评判贯穿整个P E T的始终不管是他人处在问题区,还是我们处在问题区,甚至是彼此相安无事时,都从感受与需求出发,从真相出发,从心出发,我们与他人是在一起的,我们抱持的态度是非评判的态度。
怎样做才是不评判呢?当我们学会倾听孩子时,就可以避免评判孩子。倾听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同频回应,当孩子处在问题区时,最需要的是被我们回应,我呼你应,便足以。
倾听首先要在心态上,做到不评判,接纳孩子当下的状况,感同身受的同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内外一致真诚地呈现自己。然后才是言语上的回应,描述事实,表达孩子可能会有的感受感受。
三、负责任
很多时候我们混淆了负责任和爱,爱无关责任。最好的状态是我们爱孩子,责任留给孩子自己承担。作为父母,我们分不清楚控制和爱常常以爱的名义实施控制而不自知。最常见的控制之一就是“为你好”,或隐性的控制—“提供帮助”,不要再以爱的名义来操控孩子,容许孩子为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
如果我们总是被卡在一些旧有的事件或情绪中,很容易就把这部分经历投射到其他关系中,从而给关系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所以,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是父母必修的功课,当父母能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时才能跟孩子更好的沟通,表达当下的感受,而不是释放过往压抑的情绪。
四、无伤害
我们随身带着矛和盾,就如同时刻让自己置身于战场,伤害总是难免的。这就是我们的习惯性语言,自带杀伤力。因而大部分表达都是在发泄情绪或指责对方,而非真正的表达。
要做到无伤害的表达,就要把语言中的攻击性去掉,把“你”改成“我”,把“评判标签”改成“行为”,把“指责”改成“感受及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我信息的表达去掉矛;当对方呈现攻击性时,通过倾听去掉盾。当我们不再传递攻击性时,他人也会为自己负责,而且很乐意改变自己的行为。
通过实践PET,看似是父母在带领和养育孩子,实际上是孩子在引领父母的成长。这样的关系,就好像哈利 .帕尔默和萨古鲁说的:真正的带领是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退至孩子的身后,给孩子空间与自由,同时保有连接和支持,这就是最好的带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