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洪迈,是因为他的《容斋随笔》;知道《容斋随笔》,是缘于读毛泽东传记。传记说,毛泽东一生中时刻带在身边的书,其中一本就是《容斋随笔》,毛泽东去世的前一天,还由别人为他代读了37分钟,这部书也成为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中所读的最后一部书。
于是,我买来了这部书,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这书果然耐读。我平常读它,出门长时带着它,也时常把它放在枕边,细细想想,这可能是我放在枕边时间最久的一部书了,多少个寂寥的深夜,它伴我入梦。
洪迈,南宋饶州鄱阳人,字景卢,号容斋,又号野处。官至宰执、封魏郡开国公。卒年八十,追赠光禄大夫,谥“文敏”。
洪迈一生勤奋博学,涉猎了大量的书籍,并养成了作笔记的习惯,他学识渊博,著书极多,文集《野处类稿》、志怪笔记小说《夷坚志》,编纂的《万首唐人绝句》、笔记《容斋随笔》等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名作。
《容斋随笔》是文言笔记类小说,共“五笔”74卷,1220则。内容繁富,议论精当,自经史诸子百家、诗词文翰以及历代典章制度、医卜、星历等,无不有所论说,写作时间逾经近四十年。是洪迈多年博览群书、经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容斋五笔》卷三,洪迈在文中引宋人朱翌,借朱新仲之言,说古人有“人生五计”,即所谓“生计,身计,家计,老计,死计”,今日再读,又生诸多感慨,抚书默然良久。时值新冠肺疫封城之际,吾已羁旅长沙二十余日矣,闲之无聊,遂译之如下。
朱新仲经常说:“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寿命的长短不一样,姑且以七十岁为准:十岁左右还是儿童,跟随在父母身旁,天气的寒暖燥湿父母都得为他操心,衣食住行都由父母安排,只待长大成人 ,这叫生计;
二十岁时已是成人 ,筋骨强健,志向高远,开始问津名利场、秣马厉兵,以争取自己获胜,就像是千里驹虽然屈伏槽枥,却想着有朝一日驰骋千里,这叫身计;
三十到四十岁之间,日夜苦思,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事情去做,欲求高官厚禄、财源旺盛、门第高大、子孙兴盛,这叫家计;
五十岁时,心力已经疲惫,俯仰人世间,自己的聪明才智已经施展殆尽,生命已接近尾声,就像过隙白驹一样,过去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这时应当听从命运的安排,收起名利之心,善藏起在名利场上拼杀的工具,像蚕作茧一样建一个舒适的安乐窝,这叫老计;
六十岁以后,人生已过了一个甲子,生命就像夕陽衔山一样很快要朽木入土了,这时应静心修养,使生活安宁,死而无憾,这叫死计。”
朱翌新仲先生每次把他的人生五计讲给人听时,听者的情绪都在不断地变化。讲到身计,听者喜笑颜开;讲到家计,听者欣喜若狂;讲到老计,听者沉默不语;讲到死计,听者则哈哈大笑,并对朱新仲说:“你的五计太笨拙了。”笑话他的人多了,朱新仲自己也对五计产生了怀疑,自言自语地说:“难道人们都讳老忌死吗?”
我在为庄子作《大死庵记》时,才真正认识到他讲的人生五计的深刻内涵。我已是七八十岁的人了,觉得他说的人生五计很有道理,所以应把这五计记下来,铭刻在心中。
这是洪迈在《容斋五笔》卷三里写的,文中说引自朱新仲之言。这时的洪迈,已经很老了。所说的朱翌,字新仲,号潜山居士、省事老人。官至秘书少监、中书舍人。秦桧恶他不附己,谪居韶州十九年。桧死,充秘阁修撰,出知宣州、平江府。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一。
洪迈与朱翌,都是有宋一代的官僚文人,且都在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为官,有着大同小异的官场生涯和官僚活法。所以,洪迈对朱翌的“人生五计”,不仅感同身受,而且心向往之,甚而大加赞赏。
因洪迈在《容斋随笔》宣扬的缘故,后世文人对这个“人生五计”,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无不推崇备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