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中的这句话“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所徼”,在上一篇文章《<道德经>“常无欲,以观其妙”的学习》(https://www.jianshu.com/p/d5a73e2f7e2c)中已经介绍了前半句的意思。后半句中“徼”是边界的意思,也有解释为“终点”的,“常有欲,以观其所徼”可以理解为:保持一种“有”的心态,观察并发现事物的边界以及它们的运行规律,看看它们最后到达什么状态。
我们将“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合在一起理解,前一句是说要保持虚空的心态观察事物,获得客观的评价;后面一句是说要带着自己思想和对事物的看法,得出对事物的判断。
有一句针对我们做决策时应该抱的态度的话说得很好,大概意思是说:“做决策时,要听取大多数人的意见,和少数人商量,最后自己做决定。”说得就是这个意思,别人不可能替你拿主意,因为你才是当事人,对事情最清楚,而且别人所处的角度、位置与你不同,他们给的意见也多是从他们自己的角度出发的,不一定能代表你的全部意愿及想法。
比如你遇到一个待遇不错的职位,但是要到外地工作、和家人暂时分离,这时候,其他人虽然可以提意见,但别人想问题的角度不可能和你完全一致的,你应该充分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权衡利弊后作出自己的分析,最终自己作出决定,你当然也应该对这一选择负责。
如何能够作出尽量正确的决定呢?
首先对自己应该有清楚的认识,如果你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清楚的话,那你怎么去做决定呢?就算做了决定也有可能是错的。复旦大学的陈果老师打的比喻很好:如果你是一颗苹果,你就应该让自己变得更甜;但如果你是一颗柠檬,你就应该让自己是酸的,甜的柠檬可能就变成橙子了。所以你应该先了解清楚自己是一颗苹果还是一颗柠檬,你才能决定自己下一步应该往什么方向发展,作出什么样的决定最适合你。
你仔细想想,每天放在自己身上,好好反思你自己的时间有多少呢?每天打开手机第一时间看的是微信,睡觉前看的也是微信,每天浏览朋友圈或者公众号文章的时间占了很大比例,都是关注别人的事情,对自己关注反而很少。
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强调“明心见性”,对自己内心反省、追求觉悟,然后才是对外在事物的关注,所谓“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先强调对内心的追求。
所以我们应该保持对自己的关注,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知道自己的需求,从而做出自己的决定,并全力以赴去达成目标。
保持对自身关注并不是让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为一个“出世”的高人,你也应该保持对外部世界的关注,不至于与时代脱节,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说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并不是说让你一定要站在中间,是说要调节好各种事情的比例,不要走极端,尽量保持客观的态度。
关注世界,但并不是所有的八卦新闻你都去关注;关注国家的主要大事以外,可以有选择的关注与自己的工作、家庭相关的信息。
总的来说,反对的意见并不都是无用的,在当年修建三峡大坝之前,就是因为听取了反对者的意见,鱼类洄游产卵、泥沙淤积等问题才得到了更好的解决,所以我们不应该杜绝反对者的声音。但我们也要养成一种习惯,提出反对的意见的同时,要提出解决的方法,这样领导才会更欣赏你。
所以我们平时在看待问题时,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让自己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但同时应该保持自己的立场和看法,最后做出自己的决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