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希腊哲人在帕纳萨斯山一侧刻下了两句警世名言,其中一句“认识你自己”广为流传,为世人所熟知。另一句可以简单翻译为“认识你全部的自己”。我们只有满怀震惊地看到真实的自己,而不是看到我们希望活着想象中的自己,才算是迈向个人生活现实的第一步。
厘清价值观是一回事,每天都按照价值观做事是另一回事。认识到当前的我们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个人对于自我欺骗都有无限的潜能。我们有数不清的手段将意识从不愉快、令人沮丧或不符设想的事实上转移走。如果不能吹散迷雾、擦亮镜子,诚实地看待自己,改变就无从谈起。特立独行的精神学家R.D.莱因曾巧妙地用一首短诗概括了这个道理:
我们思想与行动的上限
是我们未看清的事实
因为我们看不清楚
所以无法
做出改变
直到我们明白
正是无法看清的现实
塑造了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全情投入和最优表现取决于调动积极精力的能力。而现实情况是,我们常常会面对痛苦的现实和随之而来的负面情感,包括内疚、愤怒、沮丧、嫉妒、伤感、悲哀和不安。在各种类型的情绪中,都存在相互对立出现的情绪类型。为了获得全情投入需要的高——正面精力,我们必须学会放下负面情绪。我们不能假装对痛苦的现实视而不见,一旦逃避现实的痛苦变成了生活常态,终有一日痛苦将卷土重来。当压抑的情绪最终释放,可怕的后果将四处泛滥,引发焦虑、抑郁或者麻木,损害工作表现,摧毁婚姻关系,甚至导致身体的疾病。自我欺骗往往在潜意识里进行,为人们带来短期的安慰和长期的恶果。
令人不快的现实并不因为我们拒绝关注它而自行消失。否认是停止投入的有效方式,它意味着关上一部分自我。否认好似一剂麻药,让我们不再因为真相而痛苦,但也同时剥夺了我们自由感受的能力。同时,否认和自我欺骗需要消耗精力,可用于重要事务的精力也会相应减少。反过来也是一样,以开放的心态看待自我会带来自由。【老子道德经: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孤月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面对现实让我们有机会理解和应对负面情绪,而不是消极应付。与其否认自己的短处和失误,大方承认会让我们学到更多。要想变得高效,我们必须诚实面对生活中最痛苦的事实和冲突,同时怀抱希望和积极精力投入生活,最终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陷入负面情感实在是太容易,保持乐观则需要勇气。不仅是因为人生有限,还因为在这有限的过程中,挑战、阻碍和挫折总是无法避免。悲伤与其他不良情绪一样,需要在间断的情绪波动中才能够逐渐平复,需要开启闸门让悲伤涌入,然后再从安慰、欢笑、希望和振作中寻求化解。
有些情况下,刻意忽视某些真实存在的信息会很有帮助。就好比运动员必须把全部精力放在比赛上,这需要他暂时放下对家人的担忧、隐隐作痛的膝盖,甚至是对技能水平的不自信。放下令人注意力分散的事情,在工作中也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当需要全情投入某项任务时,放下焦虑和成见会产生有益的效果。选择性忽视并不总是代表否认或者逃避困难,相反,它可以成为一种策略,暂时搁置,以便在更加合适的时机处置。
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防御系统。麻木是防御的形式,它的表现是无论现实多么令人困扰,本人就是没有任何感觉。掩饰是另一种防御,有些人可能会承认自己粗暴、急促或者吹毛求疵,但下一句话就会用一个看似冠冕堂皇的借口解释自己的行为。纯理性探讨是另一种思维上认可事实却在情感上置之不理的方式,领导们台前义正言辞地宣扬诚实、正派,背地里的行为却和这些美德背道而驰。影射是另一种更阴暗的自我防御,长存于邪恶的内心,这种人将自己难以承认的冲动归结到他人身上。我们常在周围的人身上看到愤怒、憎恨、傲慢或贪婪,却很少承认这些情绪也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总是为自己面临的情况做好最坏打算也属于扭曲事实的一种,这时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透过狭隘悲观的镜头看见的情境。“病体化”指的是将不愿承认的焦虑和愤怒转变为身体病症——头疼、消化不良、背疼、颈痛等。【伍迪·艾伦的笑话,我不生气,但我长了个肿瘤。这句话的意境相当真实。】过度补偿是一种更加积极的防卫方式,将不被接受的情感如贪婪转化为过度慷慨。即便做出相反的行为,行为背后的负面冲动依然存在。
诚实地看待自己的行为仅仅是第一步,为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同样重要。真相或许会还你自由,但却取代不了你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仅仅承认自己超重的事实并不能算作结束,进一步认识到超重的后果——精力不足、易患糖尿病或心脏病,并且采取相应的行动才算是认清了事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