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余光中
我的家乡,是在一个以金凤花作为市花的地方——汕头。与其他花相比,这种花并不香气袭人,但姿态上绝对胜过其他花卉。在我心中,汕头也是如此,它不像其他发达的城市那么繁华,但我独爱的,是它淳朴的民风和独特的人文。
乡愁,是那一张窄窄的高铁票元宵节过后,意味着这个年过完了,但在我的家乡,新年的氛围可没有随着元宵节过去而消失。
每年的正月十八,都会举行游神活动。
游神,在潮汕地区又称“营老爷”。“老爷”在潮汕地区是指一个镇或村的所供奉的神。每逢节日,乡里人总会进庙拜神,庙里总是香火不断,多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人平安。游神就是选取吉日将神像从庙里请出来,组织一支具有潮汕地方特色的游行队伍,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游行,同时游行线路上的民众摆香案、放鞭炮迎接的一种民俗活动。
游神队伍由英歌队、腰鼓队、仪仗队、潮汕大锣鼓、标旗队、花篮队组成。
英歌舞是潮汕民间艺术三宝之一,是潮俗游神赛会喜闻乐见的文艺项目,而早已享誉海内外,早已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它是整个游神队伍的灵魂了,因为它是观众最多,最振奋人心的一个表演。英歌舞以其动作勇猛,舞姿古朴,气势磅礴,场面恢宏为特色,队员们装扮成《水浒传》中108个好汉的形象,在大团队、广场式的表演中,以“长蛇挺进”“双龙出海”等多种套式的队列变幻中,以传统国术连接而成的团体操,时而圆阵,时而方阵,或分或合,蓄势待发,一发惊人,场面火爆,气势壮观,令观众目不暇接,激情回荡。
乡愁,是那一张窄窄的高铁票“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是《安塞腰鼓》里描绘的腰鼓,而我们的腰鼓与他们截然不同,是一支由小学生组建而成的队伍,他们活泼可爱,天真烂漫,富有生气。让我觉得最深有体会的就是腰鼓队了吧,因为自己也曾是其中的一员。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这整整七年的“腰鼓生涯”对我来说真是一段美好而珍贵的记忆啊。那时候一放寒暑假,老师就把我们集中在一起练习腰鼓,风雨无阻。背着那个小鼓,听着指挥,敲打着鼓点,跳着步子,变换队形。弓步马步的练习都是日常,动作不到位不能休息,队形走不好只能一遍遍重来,每天都很累但是在表演的时候听到观众的赞赏却很欣慰,感觉一切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也终于明白什么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乡愁,是那一张窄窄的高铁票游神队伍所到之处,鞭炮声响彻云霄。街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
除了白天的游神队伍,到了晚上还有唱戏呢。想起小时候的傍晚,坐在饭桌上吃饭,一听到鞭炮声就马上放下碗筷,搬上小凳子,向戏台的方向冲去,占个靠前的好位置,手里捧着瓜子零食,虽然也看不懂在演什么,听不懂在讲什么,但凑一凑热闹,就很开心,很满足了。想起来,自己也有许多年没走去戏台看戏了,直到现在,我才真正感受到鲁迅先生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乡愁,是那一张窄窄的高铁票在潮剧慢悠悠的时光中,在潮剧慢悠悠的唱腔里,潮汕人民以特有的虔诚过着每一天,在看似迷信的传统文化中,他们保留的是自己独有的信仰,在这片他们所热爱的土地上平凡的生活着,等待着一个又一个节日的到来,等待着一场又一场的老戏,迎接着一年又一年的神明的来来往往。潮汕的游神赛会是一种敬神又娱乐的群众性民俗文化活动,传承和发展了潮汕地方民俗文化中的审美情趣,既满足百姓休息娱乐的文化需要,又以祈神偿愿的形式慰藉乡民媚神敬圣的心愿;对期望从神处得到实惠的乡间普通民众来看,是一种难得的心理补偿和精神寄托。从民俗文化的角度上看这也是一种敬贤尊圣的源远流长的美好传统。但在我看来,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潮汕人心中的一种仪式感,生活是需要有仪式感的,仪式感为每一个普通的日子和动作,标定它背后的精神内涵。游神便是潮汕人民富有仪式感的体现。
可是今年的游神,我却没能有机会看到。
人虽远,家犹在。
从此故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
一张窄窄的高铁票,隔的是三百多公里的距离啊。
乡愁,是那一张窄窄的高铁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