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读书会上个月的共读书籍,本月上旬到成都玩的时候有幸和小伙们面对面的浅谈了这本书,月底我们会结合一本小说进行有针对性的聊~期待啊,在此先把这本书的笔记简单整理下。
既然是本聊小说的书,在翻开它之前,我不仅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小说?
同样的问题带给小伙伴:你为什么读小说?
小说大致可以分为纪实小说,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小说,虚构小说。而虚构小说的占比似乎要更大一些。如果从休闲娱乐的角度来讲,电视剧和电影似乎也能达到这一效果,可为什么当电视剧,电影大火之后,很多人都会把原著找出来读一读呢?
个人觉得读小说的乐趣在于,作为读者可以以小说中任意人物的视角来看待其中发生的事。也可以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看待这些事。自觉或不自觉的会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融合在阅读之中。小说中的故事似乎成了平行时空下的自己正在经历的事情。
在现实生活中或当下的时空中我们无法感受及经历的,我们可以在小说中经历。当遇到作者没有按我们的想法来引导故事的走向时,也没有关系,反而让小说与现实更为相似,这就仿佛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也不是我们能决定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人称之为“天命”,而作者就是掌握小说中人物“天命”的人。当然如果个别读者不愿认命也没关系,读者大可拿起笔来按自己的想法来改变这个故事,甚至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来写一个全新的故事。
网图,侵删《小说面面观》实际是作者当时在剑桥三一学院的一些列讲座的演讲稿,当时作者对于是否要接受演讲邀约颇踌躇了一下,还好最终他接受了邀请,并获得了成功。这让我不禁在想:如果他当时没有接受这份邀请,他的人生会有怎样的变化呢?不久前热播的《狂飙》,高启强伏法时感叹如果当初自己没有答应帮唐家兄弟教训徐江的儿子,那自己的人生又会是什么样?旧厂街卖鱼的高启强二十年后是不是也会发出同样的疑问,如果当初帮了唐家兄弟会怎样?
故事:额昂读者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不论日常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实际上都是由两种生活组成的------时间中的生活和由价值衡量的生活。如“我只见过她5分钟,可已经值了。”小说要做的就是把由价值衡量的生活也包括进去。
以《古董商》为例,开篇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并成功引起了读者的好奇,这个人下一步要干什么。“Kunst macht Gunst”一句咒语,让人激动不已,同时又好奇咒语的作用或咒语表达的意思,可如果是为德国的读者看到这句咒语可能会不以为然,因为它只是一句平白无奇的德语。这本书出德文版的时候会怎样处理这句话呢?改为英语?或者是沙特阿拉伯语?想想还是很有趣的,这不也是阅读过程中的一种乐趣吗?
作者称:“《古董商》这本书的时间生活被小说展现得非常随意,所以导致情感的松弛和坚实的谫陋,采用大团圆的婚礼结局尤其白痴”,这嘲讽有些太直白了吧?我猜测作者之所以如此直言不讳多少有些吸引眼球的嫌疑吧?
《古董商》以时间为主线却未能让其发挥作用,而《战争与和平》以空间为主线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作者称:“如果用一句话为故事盖棺定论,可以说故事就是声音的仓库”,并认为小说家的作品应该大声朗读出来,如果不大声朗读出来我们就会错失掉某种东西------个人觉得如果一本小说真的须要通过大声读出来猜能让人融入其中,才能感受到它的魅力,那么它并非是一部成功的作品,极端地说这种书不读也罢。
节奏在小说中的作用:它不像模式那样无处不在,而是以其美妙的消长起伏令读者惊喜,使读者们倍感新鲜,满怀期冀。可如果处置不当,节奏却会成为最烦人的厌物儿,它会僵化成一个符号,非但不会带读者展翅翱翔,反会平地绊我们一跤。
如果小说家看待自己的方式产生了变化,他看待小说人物的方式势必地会变,结果必然产生一种全新的揭示人性的体系。
个人觉得这并非一本好看的书------可能因为它原本就不是一本书,而是由一系列讲座的演讲稿整理而成的。我猜测作者当时的演讲应该是成功的,否则这本书也不会面世,毕竟没有出版商会出版“没有价值”的书。
至于书为什么并不好看,我的理解是,演讲的成功与否既与讲稿的内容有关,同时也需要借助演讲者的情绪,语调,肢体语言等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引起听众的兴趣,达到想要的效果------也许这也是为什么作者在书中强调一本好书要大声地读出来,否则就会失去些什么。对于这一观点我并不赞同,但是对于一篇演讲稿,大声地读出来还是会有些效果的。
哥布林读书编号:23-10T323
书名:《 小说面面观》
作者:E.M 福斯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