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看了战友的一篇关于“幸福和成功”的文章后,感觉自己心中的玻璃窗户犹如被擦拭了一番,想想近2年的生活,喝过了这么多的心灵鸡汤,把自己的脑袋拿去给心理医生开刀,看了几本关于心理健康的书籍,听了几十次砖家的心理课程,现在感觉真是五味杂陈,然后这周我居然有了想写一篇关于“关系”这个话题的冲动.
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关系”是个很大的话题,我想从“与人的关系”和“与事物的关系”这两个方面入手.
每个人这一生都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角色,如孩子,兄妹,父母,职员,领导,客户等等……这些称谓链接着你我他,而与这三者的关系构成了我们在这个世界里的关系脉络.
出生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互动,奠定了我们与他人关系互动的主方向,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在6岁前便从父母那里习得并构成了自己处理关系的心理系统,6岁后一般都是在重复这种模式(有的心理学家甚至认为3岁前便已形成),主要是因为年龄小,能量弱,我们对于父母的话只能是全盘接受,不怀疑,而且照做.
等到我们慢慢长大,与‘自己的关系’就会变成主旋律,当然,有些人早,有些人晚,孩子长大的过程是我们从父母那里习得的知识的经验验证以及丰富的过程,如果一味的对父母的经验照做而不去思考/验证,那么这个孩子与自己的关系应该不会好,这一阶段的典型代表是青春叛逆期. 我想之所以叛逆,除了自己面对身体发育的失控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小时候在父母那里习得的经验与自己内心的体验是不相符,听父母还是听自己的,他/她们会比较迷茫。
再长大些后,进入社会,遇到不同年龄层,不同领域/地域的人,与他人的关系便成了自己所以经验的集合体,然后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社会特征,我们会不喜欢某类人,也会特别喜欢某类人,这些信号都告诉着我们与人的关系特点,在人遇到大的事情冲击的时候,或者生活的正常轨道被改写的时候,之前的关系就会受到影响,就是人的关系重塑的诱因,但可惜的是,有些人对于之前的经验深信不疑,即使出现问题,也不愿意有些改变,而有些人则痛定思痛,开始思考/探索背后的原因,调整改善与人的关系。
这些是现实层面,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些关系.
而另外的与事物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面,与工作的关系,我说的“工作”是广义的概念,代指跟一切事物,比如你能不能长时间的研究一个行业,能不能有全情投入的能力,有没有抗压抗挫折的能力,这些都是与事物的关系,这些能力的等级也代表了我们与事物关系的程度. 听武志红老师的微课时,听他说幸福感不是在刻意追求的时候能感受的,而是在持续做某一件事情,遇到问题就想办法解决,战胜困难的时候产生的,这个观点真的是让我感受颇深,可见跟事物建立好的关系,也是每个人的追求,但实际的好坏却由你能克服多少困难而决定的.
总之,“关系”是所有人无法回避的问题,它像一个坐标轴一样将我们每个人定位在社会的不同层次,但它也是听命于我们,所以,努力,向更好的方向前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