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的第四天,早晨醒来,天气突然变得安静透彻,令人惊愕。
因工作性质的缘故,我每年8月份总要更忙碌一些,这样的工作从事了5个年头,内心正在凝结一种规则,像晴耕雨读、春种秋收。
工作忙的时候,便自己找个借口,放弃每天早起的努力,也把看书、写东西的想法搁上一阵子。既非体制内的,也缺乏一个强烈、准确的目的聚拢,我的生活近年变得越来越散漫,开始不再依靠意志力,而是变得凭借一种习惯,不断继续下去。
我曾热衷于挑剔、归纳结论,认为“目的性的丧失便是生活种种恶的其一”,并这样想下去,推导出“没有意志力,持续性的努力也是恶”。
有宗教感的头脑,总是喜欢指出界限,抵制某种氛围的扩散,把某种正在吞噬自己的力量,无论其盲目、不安或者舒适,统称为恶。
目的不外乎是确保自己坚守某一界限,也使得事理变得更加明朗。每次我起床坐下来写一段文字时,我都不知道该如何称呼这种习惯,尤其是这种习惯并不具有任何生产力的迹象,也毫无正当理由。
上班期间,我常常会问起我的同事们早晨如何度过,回答是他们会煮饭、跑步,或因孩子的早醒而将每天生活开始的时间提前一个多小时。
我常常是在7点半开始一天的生活,而这时间之前我可以随意写点什么,用中性笔在用过笔记本拆下来的散页上,一边去想,一边去让这种想的思路合乎一种结构性。
一种写东西的习惯属于什么?如果这种习惯既没有随着年龄而消失的迹象,也没有出现强烈的不可遏制的表现。
随着年纪的增长,我越来越有了通过文字去理清自己想法、看法和感觉的习惯,想法看法正是一种观点或原则,我不再觉得生活具有原则,而是一种感受力的经验,我也越来越藉由于此。
这样不禁想起自己前几天做过的网上心理年龄测试,42岁的结果指明我更深地进入了中年的腹地。
而第一道题目就是“你是否认为自己为人处事方面必须坚持原则”。
我想了半天,却实在想不起来我能够坚持什么,既不是某一种或几种悖论的想法看法了,也没有什么宗教上的界限,这是一种生活老化的标志吗?
我只是在厘清自己的感觉,或者说一种经验,这便是几年来我所体悟的生活理解——不再是先验理念的醒悟,我越来越配不上那高亢的视野了,而是一种生活经验的接受,理解一种前所未有的处境,接受它或者自己变成它,像变色龙一样看着自己的身体随环境而改变。
这种理解,必然是对某一过程的理解,理解生活的分水岭或阶段。
如此以来,习惯便成了界限和界限的消失,与另一种观察力、感受力(试着去理解所有生活改变、给予和现状)的磨砺,并但愿不要因为自己多年游弋于边缘地带而丧失这种能力。
前天夜里,大概是开着空调睡觉,肚子受凉,半夜醒来慌乱中拿起床头柜上的书和铅笔去洗手间,却忘记了打开顶灯。
终于像哑剧一样,自己坐在里面拿着并不可能会发光的书,坐了半天。
第二天早晨,我和妻子说起此事哈哈大笑,我感到了某种功能的失效,并伴随着失效而行为变得荒诞。
这不再是一个系统,阅读的主体和客体,而是两种黑暗中的物体,没有轮廓。
此刻的主体变成了一双眼睛,看着远处的KTV灯光,凌晨时分,他们找到了更好的白昼,身体欢愉,不知疲倦,寻找一个个赞美生活的机会。在餐厅里,在客厅里,或洗手间里写,写一种功能的丧失和被周围黑暗吞噬的感受。
一种挖掘的、敲击的习惯,一种使得自身抖落变得轻盈的敲击声,这样维持自己的经验和分析能力。
我会热衷于制造一份属于自己的震惊,作为亲手煮出来的早餐,开始一天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