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筱君
大约在十年前,长期受到西方文化冲击、式微日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一种新的“打开方式”——古风歌。

古风歌与广为人知的中国风歌曲不同,除了编曲配乐的差异,最大的区别就是在歌词方面,中国风歌词更趋近于现代白话,而古风歌的辞藻则更具古韵。
品味古风歌,我们能了解到许多历史典故和古诗词,以及其他中国古代文化知识。

历史典故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也是天下第一行书,它记录了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与好友雅集,流觞曲水的故事。虽然无法穿越历史,参与当时的集会,我们却可以从两首歌曲中,寻觅到关于“兰亭雅集,书圣题序”的风雅历史。
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
门下月推,心细如你脚步碎。
——周杰伦《兰亭序》
总有一砚风雨,流连过峰石贫瘠。
夫曰曲水流觞,已为陈迹,以千古而序。
——winky诗《松烟入墨》
同样是与“王羲之兰亭题序”的典故相关的歌曲,《兰亭序》和《松烟入墨》的歌词就各有风格,前者属于中国风,后者属于古风。
“夫曰曲水流觞,已为陈迹,以千古而序。”在《兰亭集序》中,便有“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和“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两句。不动声色之间,便将这段历史典故融于歌词中,可谓巧妙至极。

诗与诗人
诗言情,歌言心。除了历史典故,我们还可以在古风歌中看到不少熟悉的诗词,以及用心血写下这些诗词的诗人,他们或平顺或起伏的一生。
我一生无题,多情都不提。
看多画楼歌台景,惯多赋别离。
——河图《隐》
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作中,最著名的要数《无题二首》。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歌词中的“我一生无题”和“看多画楼歌台景”就是化用了这首《无题》。李商隐诗风格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多写别离愁绪,因此有“惯多赋别离”一句。
短短两句歌词,便将李商隐的诗风和最重要的代表作尽数道出,古风歌是不是很神奇?

文物珍藏
华夏五千年历史悠久,我们的先祖将这五千年过往都打造成了一件件文物,这些吉光片羽,都是国家的宝藏。将国宝融入歌词传唱,是新一代的年轻人对历史的敬重与颂扬。
梦中有白羽,衔来湖光。宫商遗音,仍在长河回荡。
金銮挽剑,慨然同野葬。千载旦暮,光刃不可当。
——古风群星《华夏珍萃卷》
这段歌词中提到了两件文物,贾湖骨笛和越王勾践青铜剑。
“梦中有白羽,衔来湖光。”贾湖骨笛出土于河南省贾湖遗址,其材质正是丹顶鹤的尺骨。这支距今已有八千年历史的骨笛,现在依然能够吹响,可以说是一件“上古神器”了。
“千载旦暮,光刃不可当。”越王勾践青铜剑历经千年而不朽,在出土之时,依旧寒气逼人、锋利无比,甚至轻而易举就能割破十六层白纸,可见古人的智慧多么令人叹服。

大雅国粹
茶文化是中国的国粹之一,是根植于中国人血脉之中的文化瑰宝。然而在浮华的现代社会中,忙碌的我们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了解它,那便不妨从歌词中领略这一国粹的美好。
月入琼杯,碧烟生回廊。
客来时,松花正落窗。
香叶嫩芽,竹炉沸翠汤。
此夜更漏犹长。
——古风群星《十二风华鉴》
“香叶嫩芽”一句,摘自唐代诗人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诗·茶》,原诗如下:
茶
香叶 嫩芽
慕诗客 爱僧家
碾雕白玉 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 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 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 将知醉后岂堪夸
这首诗的形状宛如宝塔一般,是不是十分有趣呢?
看了这几首古风歌的歌词,大家有没有觉得自己的知识量似乎更丰富了呢(✺ω✺)
其实这里提到的只是些许皮毛,如果想了解更多古风歌中的诗词典故和文化知识,记得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诗文典藏”,边听歌边学习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