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但我们拥护模仿,只能到此为止。”
模仿,不该是照搬照抄,而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古往今来,通过模仿而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郑板桥临摹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熔铸出自己的风格,他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的“板桥体”。李白模仿乐府诗《长歌行》中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创作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佳句。就连鲁迅的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也是对俄国作家果戈理《狂人日记》的模仿。所以我应转变观念:模仿也并非是坏事。
不说怎么做,来看看模仿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拿写作来说)
1、必须力戒抄袭
令人忧虑的是,有的人并不是在写作借鉴范文的某些写法,汲取某些语言营养而已,而是采用“拿来主义”,把别人的文章拿来,把人名、地名、周围环境等换成符合自己身份的内容,把这种经过改头换面、移花接木而成的文章当成自己的——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抄袭行为,是一种借仿写之名,行抄袭之实的行为,必须坚决制止。
2、要打破单一模仿的格局
模仿一个经典文本,有时也很有效,但一定要尽可能的少用这一招。一般情况下,尽可能多找几个范列。范列的多元化之后的影响,有的是谋篇布局的写作形式,有的是素材挖掘的写作内容,有的是个性独特的写作语言风格。有了不同风格的范列供选择,模仿同样具有了个性,这样就可有效地避免模仿带来的“千篇一律”问题。
3、重在推陈出新
仿写绝不是多搞些寻章摘句或是熟读、熟背几篇好文章,依样画葫芦,做到“似”就完事大吉了;而是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有分析、有鉴别地从前人的作品或写作经验中汲取营养,通过对别人提炼主题、安排结构、驾驭语言等方面长处的学习,通过对别人艺术风格的揣摩,推陈出新。模仿是一段天路,其最终目的还是达到创造性的写作。
我们说模仿得多了,自然烂熟于心,仿而思,思而创,创而乐,用他人作品的思维火花激活自己智慧的火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