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疯狂肆虐的时候,李鸿章舍下翰林院编修,为早日实现自己的夙愿,开始迫不及待筹谋并且迅速走上凭借战功而快速到达封疆拓土这条道路。血气方刚又求功心切的李鸿章眼见太平军从武汉顺江东下,攻占安庆并杀死巡抚蒋文庆,马上怂恿同乡京官工部侍郎吕贤基,并代为捉刀连夜赶写奏章,请求回乡剿匪保卫乡梓。
李鸿章身在朝廷,但不是一味读死书,对时事研究颇深。他代吕贤基所写的奏折中提出:“沿长江必须在小孤山、拦江矶等处要隘修建工事,以抵御太平军水师,确保南京之安全。陆路则应加强庐州、巢湖的防御。”“江北以庐州府为最要……盖庐郡为七省都会,地势雄阔,城垣险固,江皖水陆皆恃此为屏蔽。应派重臣在此驻守”等等,写得条理分明,头头是道。此奏折得到咸丰帝的赏识,马上批准吕、李回籍兴办团练。李鸿章开始从文场转向战场,通过追剿太平军走上了一条走向成功的“捷径”。
虽然一介书生的李鸿章,回到原籍凭着父辈福荫,帮着吕贤基迅速兴起团练,拉起队伍与太平军接战数回,运用“奸巧圆滑”与敌“浪战”,也赢得几回胜利,但最终还是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要不是回家为父奔丧,甚至有可能身死沙场。不过,后来依靠恩师曾国藩鼎力提携,李鸿章终于在39岁那年出任江苏巡抚,从24岁入翰林到封疆大吏只用了16年时间。
李鸿章生在官二代之家,从父兄、师友身上看到出将入仕的荣耀和不易,深知成大事者个人能力以及人际关系比专业技能更加重要。科举入仕只能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往上爬,饱读诗书之人也不一定就能够取得不朽功名。在乱世中要想快速取得功名,明确目标、积极主动、发奋努力更加重要。
太平军兴,对日渐衰落的大清帝国是巨大打击,但是对渴望快速求取功名的李鸿章等人,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按照朝廷正常论资排辈,要住进“明窗四启”的房子“治事其中”,岂不是还要虚度多少时光?要想早出名,那就必须要自己给自己创造机会。李鸿章的主动,就是要舍弃京城中的安逸舒适,不请自去。一番运筹帷幄之后,李鸿章自觉参与到剿杀太平军的队伍之中,开始波澜壮阔的一生。
古之成大事者,其人见识、意志、手腕、地位缺一不可。眼界决定事业高度,意志、意志、手腕像屋基,决定事业是否牢固,地位彰显事业成败。“意志、手腕”是组成情商的要件,标志智商的才是“见识”。情商高的人智商也不能低。因为智商是作为思考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