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非常感谢宁静天空的分享,从她的视角让我看到,听到,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氛围。
身边也有一些去过美加的同学和同事,每个人的视角都不同。虽然我还没有机会去亲身感受,但从不同的人那里分别也听到了凤毛麟角,当然,没有宁静天空的这么细致,这么深度,:D。
由于出差、带娃等等,我分了四天才听完分享。其中最感兴趣也最有共鸣的是职业生涯和教育这两块。下面就这两块探讨一下:
职业生涯
现在的社会看起来似乎对我们这些四十多岁的女性不太友好,前几天海清为中年女演员发声也上了热搜。确实,我们是夹缝中求生存的一代,前怕狼后怕虎,对于女性的要求尤甚。家庭和事业给我们提出了双重要求,任何一方的缺失似乎都会导致我们人生的不完满。完美是不求了,就连完满都很难做到。十几年前跟六零后聊天,说起自己已不追求100分,80分就行了。她们频频摇头:“现在别说80分,家庭事业都做到60分就不错了!”现如今看来,果然,按以前的标准,60分都很难。
是社会真的对我们不友好吗?听了宁静天空所说的她看到的华盛顿和纽约的孕妇和刚出月子的母亲的工作状态,说实话,感恩之心油然而生,:D。联想到我们这次学会改选时一位女老师的竞选演讲“首先说一下:不是我自己申请的竞选,不知怎么把我给推荐上来了。既然来了,我也讲一下。我做了。。。。。,仅此而已。如果我能当选,当然,我也会。。。。”是的,我坐在台下特别能理解与我同龄的她,一个任务下来,第一反应不是我想不想干,而是我家里能安排开吗?潜意识里就在往后缩。而另一位五十多岁的女老师的竞选演说是:“虽然我以前不在这个方向,但是考虑到。。。。我原先的积累对。。。的发展是有帮助的。。。。”当我们有精力,有时间,愿意冲上去的时候,选票也是支持的。
所以,我特别感恩,我们的社会给了我们进可攻退可守的空间和机会,而不是逼着我们向前冲。我对这个阶段的自己,自降标准,只要跟上大部队就可以,等我们有时间、有精力、有意愿了,翻身仗也是能打起的。
劳动教育
在宁静天空的分享中提到,由于劳动力成本高,美国家庭自主劳动的机会特别多,也就使得美国的孩子从小就从家务劳动中可以获得肌肉锻炼、成就感和自信心。我觉得由于文化差异、劳动力成本差异、社会分工精细程度的差异等,不能直接照搬。举两个例子:
案例1:我先生就是农村出身,他从小就不爱做农活,因为学习好家人也就不让他做。现在回老家,家里有时候要帮我簸点豆子什么的,我都觉得好神奇,他们那么簸几下,豆荚皮和瘪豆子就都跑出来了,换我,就得淘或者挑。每每对他们表示赞美的时候,他们都说这算什么能干,就是农村的基本技能而已。中国几千年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种观念导致他们无法从这些劳动中获得足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目前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引导下,也有一些兴趣班,通过农耕,森林求生等活动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自然知识、肌肉协调性(我甚至不愿说是培养劳动技能,因为他们的根本目标不是这个)、进而通过任务完成来感受到成就感和自信心的目的。跟众多的其他兴趣班一样,八万四千法门,用哪一个都能渡到彼岸。
案例2:孩子的外教老师是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中产家的孩子,从小应该就是像美国孩子一样那样长大的。他动手能力非常强,教室自己装修,桌椅自己安装,各种节日的装饰都是自己安装到位等等。包括手机,一直用一个二手i疯4s,坏了就各种修。他的合伙人是中国人,在这些事情上就有分歧。比如他们录视频,有很多后期制作,外教都亲力亲为,把自己搞的非常累。合伙人就不以为然,她觉得完全可以雇一个人专门去做,因为自己的时间有更重要,更需要的地方。
扯到社会文化上,就会扯上很多东西。我也无意去探讨这些。我想说的就是,任何东西都有其两面性,我们看到它的阳面也要看到它的阴面,然后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选择,尽量扬长避短,适应自己所选择的文化。
最后我想讨论一个开放性问题:人的格局或者说视野是如何拓展的?
我特别喜欢跟人聊天,在聊天的过程中试探对方的观点,同时拓展自己的视野,比如:宁静天空参观大都会的体验给了我一个新的视角,从被接纳的视角来参观,令我耳目一新。同时,我觉得平台对视野有很重要的影响,但又不是决定性影响。所以,有机会的话,我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再次感谢宁静天空的分享!
网友评论